病虫害名称豌豆细菌性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肯尼亚、马拉维、摩洛哥、南非、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日本、黎巴嫩、尼泊尔、巴基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Voronezh、摩尔达维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保加利亚、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罗马尼亚、瑞士、英国、百慕大、加拿大、墨西哥、美国、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前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

危害性状危害豌豆、扁豆、香豌豆、野豌豆。接种寄主为香豌豆属、天蓝苜蓿和肛豆。病害引起花梗、花和豆荚等萎蔫枯死,导致植株猝倒,对产量影响较大。植株发病时,豌豆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会产生症状,包括叶柄、复叶、托叶、茎、卷须、花芽和豆荚,其中在茎秆和托叶上的症状最明显。在干燥且偶尔有霜冻的天气下,症状通常出现在土表面的茎部,其上形成水浸状的病斑,后期呈橄榄色至紫褐色,病斑向上扩展,侵染复叶和托叶,使叶脉变成褐色至黑色,周围组织发病形成扇形图案,然后,脉间组织变成水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色至褐色,最后叶片干枯成纸状。在多雨的夭气,复叶和豆荚上会出现病斑,初期呈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的水浸状小斑点,呈深绿色,然后斑点扩大,斑点之间互相愈合成较大的病斑,但只限制在脉间,在病斑表面可能出现乳白色的菌脓,干燥后有亮光。复叶后期变黄,病斑呈褐色纸状。发病的豆荚成熟后扭曲,病斑下陷,呈绿褐色。豆荚上的病斑只限干缝隙处的一条窄带。发病种子在种脐周围形成水浸状的斑点或呈皱缩状,褐黄色。病菌向花芽扩展,导致花芽在未开放时就死亡。如果是系统侵染可能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枯死,但在温暖干燥的天气条件下,这种侵染受到抑制,植株上部的叶片仍保持绿色,能产生健康的花和豆荚,有时腋芽从病株的基部抽出,并能正常生长。

生物特性豌豆枯萎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不形成孢子,大小为0.7m2-3m,具1-5根鞭毛。豌豆枯萎病菌通过气孔侵染植株,伤口是病原菌引起植株严重发病的必要条件。病原菌侵染后向胞间隙扩散,井进人皮层和髓部的薄壁组织细胞中,逐渐形成细菌孔穴,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后,通过维管束进人叶柄、复叶和豆荚的内壁,然后经过种脐和珠孔进人种子。在收获季节,种子接触到带病的植物材料也会被感染。干燥和高温的天气抑制病害的发展,而霜冻则促进病害的发生。病叶和健康叶片的接触也会导致病害传染,昆虫可能传播病害。病菌在种子表面或种子内部至少存活10个月,在田间病残体上存活几个月。

传染途径病菌通过带菌种子作长距离传播扩散,田间发生的扩散传播主要是通过灌溉水、暴风雨、冰雹或昆虫。

防疫方法田间诊断 豌豆种子应该来自于豌豆枯萎病发生的地区和田块,同时要对母株进行检查。 种子检测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将豌豆磨细,浸在4ml的缓冲溶液中4h,从浸泡液中离心分离病原菌。从病组织和病种子分离病原菌常采用KB培养基,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加入硼酸、先锋霉素和放线菌酮。病原菌的鉴定比较难,因为在豌豆植株和种子上广泛存在着与该菌较接近的丁香致病型和附生的假单胞菌,要正确鉴定病原菌还要结合血清学、生理生化尤其是病菌对寄主的致病性测定等方法。 致病性测定 通过对不同豌豆品种的茎秆接种,可以确定豌豆致病型的越冬作用。 血清学检测和噬菌体试验 豌豆枯萎病菌是我国三类检疫性有害生物,EPPO将豌豆枯萎病菌列入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IAPSC及NAPPO也认为该病原菌具有检疫重 要性。

编辑推荐

番茄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番茄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子囊菌门、盘菌纲、粪科菌纲、肉座菌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印度

危害性状危害番茄、啤酒花、茄、烟、豆科。病原菌从根茎和茎基部侵染,其发病初期,先在茎基部的一侧出现褐色水渍状凹陷病斑,长条形或长椭圆形,边缘略突起。病斑上方的叶片色泽减退,进而发黄,逐渐变褐色,枯死。枯死的叶片侧挂不易脱落。随着病情加重,病部朝横向和纵向扩展至茎的大半或一周均受危害,顶部叶片停止生长并出现营养阻滞性黄花,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最后全株死亡。此外,还可以从侧枝基部侵染,则侧枝及其上方的叶片逐步黄化枯死;病原菌从果穗基部侵入,则果穗逐渐凋萎。切开病部,可看到维管束变成浅褐色或深褐色,不发臭。高温潮湿时,病部长出粉红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孢子梗。

生物特性孢子分为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三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单孢无色,大小为5-12m2.2-3.5m;大型分生孢子为长镰刀形或长棱形,有3-5个分割,而以3个分隔的占绝大多数脚孢基部有突起,尾孢尖且稍弯曲。孢子大小为27-46m3-4.5m。大小分生孢子都着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厚垣孢子由菌丝细胞特化而成。细胞壁厚、单细胞,褐色,着生于菌丝顶端或间生于菌丝的某一段上。本菌丝丰茂,分隔,孢子众多。

传染途径随土壤、病残体传播。田间病菌的传播主要靠流水和带菌土壤。如用病残体和病土沤肥,就能传病。

防疫方法对可携带该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实施严格的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特别注意相关的病残体和土壤。若发现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bacterial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分类地位: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介绍: 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称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莴苣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芦笋枯萎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镰刀菌属
病原学名: Fusarium s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
病原介绍: 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棉絮状菌丝 , 分生孢子梗无色 , 上端为产孢细胞 , 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 , 常有大、小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多胞无色 , 略弯曲 , 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 有厚垣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苗床中的幼苗染病发生猝倒。成株染病 , 近地面茎基部具椭圆形红褐色病斑 , 软腐。运输过程中染病产生镰刀菌软腐 , 成为贮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镰刀菌侵入后呈水渍状 , 后变黄色或褐色 , 表面生有白霉 , 逐渐变成浅粉红色。
发病规律: 土壤含菌量高 , 遇 28℃ 高温条件易发病 , 温度低于 5℃ 则软腐状态受到抑制。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种子要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 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2) 贮藏、运输时须用空调设施,把贮藏温度控制在 3~4 ℃ , 并注意通风。(3) 施用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4)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10% 多抗霉素 ( 宝丽安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苗床中的幼苗染病发生猝倒。成株染病 , 近地面茎基部具椭圆形红褐色病斑 , 软腐。运输过程中染病产生镰刀菌软腐 , 成为贮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镰刀菌侵入后呈水渍状 , 后变黄色或褐色 , 表面生有白霉 , 逐渐变成浅粉红色。病原 Fusarium spp.,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略弯曲 , 顶端稍尖 , 无色 , 具 2~5 个隔膜 , 多 3 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 单胞无色 , 个别双胞。厚垣孢子圆形单胞 , 浅灰黄色 , 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土壤含菌量高 , 遇 28℃ 高温条件易发病 , 温度低于 5℃ 则软腐状态受到抑制。无公害防治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种子要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 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2) 贮藏、运输时须用空调设施,把贮藏温度控制在 3~4 ℃ , 并注意通风。(3) 施用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4)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10% 多抗霉素 ( 宝丽安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

大葱枯萎病


病害中文名: 大葱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Welsh onion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
病原学名: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epae (Ham.) Snyder et Hansen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
病原介绍: 子座褐色或紫色 ,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出棉絮状气生菌丝 , 产生桃红色或紫红色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 : 大型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易形成 , 镰刀形或纺锤形 , 多具隔膜 3 个 , 大小 33~36 3.8~4( m),5 个隔膜的 44 3.9( m); 小型分生孢子生在气生菌丝中 , 单胞无色 , 卵形或长椭圆形 , 数量多。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形成球状厚垣孢子串生 , 病菌生长温限 4~35 ℃ , 发育适温 25~28 ℃。与典型种区别在于只侵染洋葱 , 不与马铃薯上的菌系交互侵染。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大葱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苗期至定植后 15~60 天易发病。苗期染病 : 呈立枯状。稍后发病时 , 茎盘侧部变 褐向一侧弯曲。定植后 2~4 周发病时 , 病株地上部的下叶弯曲、黄化、萎蔫 , 地下叶鞘侧部腐烂。纵向剖开 , 可见茎盘已变褐。茎盘外侧有 1~2 片鳞片褐变 , 上现白色霉层 , 白色霉层从根盘向四周扩展 , 病株易拔出。贮藏期架藏的洋葱也发病。根盘变成灰褐色 , 鳞片基部呈灰褐色至浅黄色水渍状或干腐状腐烂 , 最后病鳞茎只剩下 2~3 片外皮而腐烂。
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残存在土壤中。土壤菌量高 , 种子也可带菌。病菌在葱茎盘附近死组织及枯死根中繁殖 , 后经鳞茎伤口侵入葱株体内 , 引起发病。气温 23~28 ℃、土壤 pH 值小的砂质土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实行轮作。注意测定土壤酸碱度 , 如土壤偏酸时 , 可通过施入适量生 石灰 , 把土壤 pH 值调到 6.5~7 。 (2) 注意选用对枯萎病抗性强的品种。 (3) 育苗及栽植后要加强管理 , 避免过度干燥及高温。 (4) 发病重的地区喷淋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至定植后 15~60 天易发病。苗期染病 : 呈立枯状。稍后发病时 , 茎盘侧部变 褐向一侧弯曲。定植后 2~4 周发病时 , 病株地上部的下叶弯曲、黄化、萎蔫 , 地下叶鞘侧部腐烂。纵向剖开 , 可见茎盘已变褐。茎盘外侧有 1~2 片鳞片褐变 , 上现白色霉层 , 白色霉层从根盘向四周扩展 , 病株易拔出。贮藏期架藏的洋葱也发病。根盘变成灰褐色 , 鳞片基部呈灰褐色至浅黄色水渍状或干腐状腐烂 , 最后病鳞茎只剩下 2~3 片外皮而腐烂。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 cepae (Hanz.) Snyd. et Hans., 称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梭形 , 具隔膜 2~3 个 , 两端尖 , 大小 27~46 3~5 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 单胞 , 平直或稍弯 , 大小 5~12 2.3~3.5m;厚垣孢子球形 , 顶生或间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垣孢子残存在土壤中。土壤菌量高 , 种子也可带菌。病菌在葱茎盘附近死组织及枯死根中繁殖 , 后经鳞茎伤口侵入葱株体内 , 引起发病。气温 23~28 ℃、土壤 pH 值小的砂质土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轮作。注意测定土壤酸碱度 , 如土壤偏酸时 , 可通过施入适量生 石灰 , 把土壤 pH 值调到 6.5~7 。 (2) 注意选用对枯萎病抗性强的品种。 (3) 育苗及栽植后要加强管理 , 避免过度干燥及高温。 (4) 发病重的地区喷淋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西芹枯萎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Celery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病原学名: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 (Nels. Et Sherb) Snyder Hansen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病原介绍: 菌丝无色具隔膜 ;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纺锤形 , 多具 3 个隔膜 ; 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 , 无色透明 , 多具 1 个隔膜 ; 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 , 梨形 , 厚垣孢子多顶生或间生 , 孢子内生。病菌发育适温 28 ℃左右 , 最高 36 ℃ , 最低 8 ℃ , 该菌只侵染芹菜。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表现生长缓慢 , 严重的幼苗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叶片失去光泽和生机 , 叶色暗淡 , 严重的叶片失绿或叶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根及根颈部叶柄变红 , 根系逐渐烂腐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表现生长缓慢 , 严重的幼苗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叶片失去光泽和生机 , 叶色暗淡 , 严重的叶片失绿或叶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根及根颈部叶柄变红 , 根系逐渐烂腐干枯。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 (Nels. et Sherb) Snyder Hansen, 称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 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 , 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纺锤形 , 多具 3 个隔膜 , 着生在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单细胞或有 1 隔膜。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 , 有的内生 , 近球形至梨形 , 单生或串生。该菌只侵染芹菜。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蔬菜浇水后重防细菌性病害


随着外界温度升高,夜间棚室风口关闭后,湿度增大,导致病害发生多,以细菌性病害居多,如细菌性髓部坏死、溃疡病、软腐病、果斑病等,特别是浇水后,棚内干湿变化剧烈,短时间内湿度增加,更容易导致细菌性病害发生,在此,提醒菜农朋友,浇水后重防细菌性病害。

在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从植株体表伤口入侵,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所以,凡是细菌破坏的地方,就会阻断水分和养分的输送,症状表现初期,多数是局部异常,进而逐渐蔓延。细菌性病害治疗较难,建议注意日常农事管理,以预防为主,尤其是浇水后。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浇水后及时排湿。

目前,棚内温度回升快,棚室通风量逐渐加大,棚内湿度较小。但是浇水后,棚内湿度增加剧烈,所以要及时排湿,可以在浇水的当天下午,适当晚关闭风口,同时次日上午早开风口,加大通风量,如此操作,连续保持2-3天,迅速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二是整枝打杈把握时机。

凡是整枝打杈的地方,或是枝杈末端开裂,或是过度操作,导致茎秆表皮大面积脱落。在此提醒菜农:整枝打杈选择在晴天进行,浇水后的1-2天内,尽量不要进行整枝打杈,因为浇水后,植株含水量大,增加了病害侵染几率。

三是加强药剂预防和治疗。

整枝打杈后,要及时喷施保护剂和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如可使用铜制剂,如王铜、碱式硫酸铜、喹啉酮等,对于已经染病的植株,应先去除病灶,如将发病叶柄、幼果摘除,同时用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叶枯唑等内吸性药剂配合噻菌铜、喹啉酮等保护性药剂喷施,防止病害传播。

黄瓜蔓枯病菌


病虫害名称黄瓜蔓枯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子囊菌纲、座囊菌目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毛里求斯、摩洛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乌干达、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以色列、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前苏联、保加利亚、荷兰、爱尔兰、新西兰、斐济、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尼加拉瓜、波多黎各、牙买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百慕大、皮特凯恩岛、中国(吉林)

危害性状危害黄瓜、西葫芦、西瓜、冬瓜、香瓜、南瓜。主要为害茎蔓和叶片。叶片发病后,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的自叶缘向内呈% 形病斑,边界不明显, 淡褐色至黄褐色, 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 上生许多黑色小点。大病斑周围组织发黄, 有时整个叶片发黄。茎蔓上的病斑椭圆形至菱形, 白色, 常有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溢出。发病重时茎节变黑腐烂, 缢缩, 易折断。干燥后病茎纵裂呈乱麻状,上生许多小黑点。病害常发生在嫁接部位, 沿此处向上蔓延, 蔓枯病从茎蔓的表皮向内部发展,但维管永不变色,这一点和枯萎病不同。

生物特性暂无

传染途径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温室棚架上越冬。翌年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侵入。

防疫方法检疫方法:对可携带该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实施严格的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特别注意相关的繁殖材料。若发现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豌豆


植物名称豌豆

学名Pisum sativum

所 属 科豆科

所 属 属豌豆属

分布 原产于欧洲。我国各地广为栽培。北京也有种植。

描述
一年生或二年生攀援草本。株高30~150厘米。全株无毛,带白粉。偶数羽状复叶,具小叶2~6,叶轴顶端有分枝的卷须。叶宽椭圆形或椭圆形,长2~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通常稍偏斜。托叶叶状,常比小叶大,下缘有细锯齿。花单生,或2~3朵组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萼钟状,萼齿披针形。花冠白色或带紫色。旗瓣近扁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18毫米,基都有宽而短的爪;翼瓣宽卵形,长约10毫米,基部有耳和爪;龙骨瓣半圆形,比翼瓣稍短或近等长。子房无毛;花柱扁,向外面纵折;上部里面有柔毛。荚果,长圆柱形,长3~5厘米,宽10~14毫米。种子2~10粒,球形,直径约5毫米,青绿色,干后黄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用途 种子及嫩叶可食用。种子又可入药,有强壮、利尿、止泻的功效,茎、叶有清热解毒等作用。

营养价值 豌豆,也称毕豆、寒豆、雪豆。嫩苗色青,摘其梢头、可作菜蔬,种子可食,磨粉可作面。甘、平、无毒。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灰分、钙、磷、铁等。

食疗与保健 功能利小便、止泻痢、调营卫、益中气、消痈肿及解乳石毒等。本品煮食,用于脾胃不和之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症。煎汤内服具有利湿之功,对霍乱、脚气、小便不利皆有一定作用。研末涂痈肿、痘疮,有解毒之效。

全福种苗豌豆1号豌豆


品种名称全福种苗豌豆1号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审(认)定年份1999年

审(认)定情况199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HR-99-10

选育单位 黑龙江省全福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全福种苗有限公司1994年自美国阿拉斯加州引入。原代号全福93-1荷兰豆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蔓生,株高150~200cm。单荚粒数为6~8个,荚长13cm,荚宽3.2cm左右。鲜食脆嫩,味甜纤维少,连续结荚能力强,出苗后55~60d始收嫩荚。生育期85天左右。产量表现:19961997年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4976.8kg/hm2,较对照品种紫花荷兰豆增产14.9%;1997199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177.3kg/hm2,较对照品种紫花荷兰豆增产15.2%。

栽培技术要点:

1. 整地:选择地膜覆盖,促进前期生长,忌连作。

2. 播种:行距40~50cm,穴距20~25cm,每穴2~3粒。

3. 合理密植:播种量为每公顷90~120kg。

4. 适期播种:春播4月上旬播种。

5. 施肥:豌豆生长需氮肥较多,所需氮、磷、钾的比例大约为1∶0.29∶0.94。

6.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2~3次。

7. 病虫害防治:要注意防治豌豆锈病、褐斑病、豌豆蚜虫和豌豆象等病虫害。

8. 收获与贮藏:收取籽粒宜在荚壳变黄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从基部割下,干燥后脱粒;脱粒后应及时晒干或机械干燥,含水量降至13%以下方可贮藏。

适宜地区
适宜于黑龙江省各地种植。

晋豌豆2号豌豆


品种名称晋豌豆2号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审(认)定年份1997年

审(认)定情况199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1997S260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试验站
品种来源以(右试1号A266)F 1作母本、中畜4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PH一2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株型蔓生半直立,株高80cm左右,主茎分枝2~3个,叶片绿色,花白色,籽粒圆形,硬粒,种皮和脐均为白色。生育期9094天,无限结荚习性,抗旱性强。

产量表现:19941996年参加豌豆直接生产试验,3年平均产量1470kg/hm2,比对照晋豌豆1号增产18.2%。在山西省累计推广3333hm2。

品质分析:经过西省分析测试中心分析:籽粒含粗蛋白质23.48%,粗脂肪1.17%,淀粉60.57%。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4月525日播种为宜,一般播深10cm。

2. 合理密植:每公顷留苗密度为45104株左右。

3. 病虫害防治:开花前注意防治潜叶蝇。

适宜地区
适宜山西、西北干旱冷凉丘陵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宁豌豆2号豌豆


品种名称宁豌豆2号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审(认)定年份1998年

审(认)定情况1998年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宁审种9817

选育单位 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引入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豌豆属。植株直立,茎秆粗壮,叶色鲜绿,幼茎绿色,花白色,结荚位低。株高30~35cm,主茎分枝数5.3个,主茎节数8.4个,单株荚数5.0个,每荚粒数5.0个,单株粒数24.6粒,单株粒重4.5g,百粒重20.54g,双荚数高,荚中等偏大,籽粒乳白色,圆形,种脐白色。早熟品种,全生育期65~70天。


产量表现:1995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375.5kg/hm2,比对照品种当地白豌豆增产74.3%,比当地麻豌豆增产49.7%;199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435.5kg/hm2,比对照品种当地白豌豆减产11.5%,比对照品种当地麻豌豆减产0.55%;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405.5kg/hm2,比对照品种当地白豌豆增产18.5%,比对照品种当地麻豌豆增产20.9%;199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37kg/hm2,比对照品种当地白豌豆增产22.2%。旱地薯豆套作一般产量1050~1500kg/hm2,水地单作2085~2760kg/hm2。通过审定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4104 hm2。

品质分析:籽粒含水分9.84%,粗蛋白7.18%,粗脂肪1.01%。

抗性:矮秆抗倒伏,耐根腐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薯豆套作:

(1) 采用豌豆和马铃薯套作种植,带间比50∶50cm,豌豆、马铃薯各种两行,豌豆播量112.5~150.0kg/hm2,保苗82.5104株/hm2,播种深度8~10cm,适宜播期为3月25日至4月5日,前茬应选小麦、莜麦、玉米、油料等茬口为好,不能在1~2年内种过豌豆或马铃薯的地块种植。

(2) 应建立起豌豆间套种马铃薯小麦秋杂胡麻豌豆套种马铃薯的轮作方式,结合上年最后一次土壤秋耕,秋施优质农家肥45000~60000kg/hm2,含氮69~73.5kg/hm2的尿素或碳酸氢铵,含五氧化二磷72~90kg/hm2的过磷酸钙,注意清除田间杂草。

2. 单作栽培:

(1) 不宜重茬、迎茬种植,应选用糜谷、马铃薯、小麦、胡麻茬为好,基施优质农家肥37500kg/hm2,配合施用普通过磷酸钙450kg/hm2,尿素75.0~112.5kg/hm2,适宜播期为4月上旬,水田播量225.0~262.5kg/hm2,旱田播量187.5kg/hm2。

(2) 注意保证现蕾期灌水和防治黑绒金龟甲。

适宜地区
宁南山区旱地套作及水浇地单作种植。

白玉豌豆


品种名称白玉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品种来源为江南地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早熟,株高1.0~1.2米,分枝性较强,白花,第一花序着生于第十至十二节,以后节节有花。鲜荚淡绿色,荚长5~10厘米,宽1.2厘米。每荚有种子5~10粒。荚粒均可食用、制作罐头或加工成品,耐性较强,不易受冻害。

栽培技术要点:

1. 高效种植模式:与蚕豆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与油菜间作,每1.5~1.6米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与大蒜、菠菜等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米;与小麦混种,蚕、麦播种量比例为3:7为好。

2. 茬口选择:忌连作,一般隔4-5年种一次,前作选中耕作物或谷类作物。

3. 施足基肥:基肥应以磷、钾微肥为主,一般亩施过磷酸钙60~8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科复微肥1.5公斤、硼肥0.5公斤;若土壤较贫瘠,可亩施5~10公斤尿素。

4. 适期播种:10月11月播,条播或穴播,蔓生种行距为50~70厘米,直立种行距为30厘米,亩播种量约5~7.5公斤,用根瘤菌拌种,播深5厘米左右。

5. 沟系配套:沟系标准与麦田沟系相近,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遇旱时应灌水;遇雨水多时,应及时排捞降渍。

6. 苗期管理:抓好中耕培土,第一次在株高5~7厘米,第二次在株高15厘米时进行,结合除草中耕并培土。

7. 摘心搭架:蔓生豌豆在株高30厘米时必须搭架,同时可在春节前后采摘部分茎梢或摘心作蔬菜上市,可每隔7~10天采摘一次。

8. 根外追肥:开花结荚期可亩用活力素100-150克或磷酸二氢钾0.2~0.3公斤对水喷雾,可喷2~3次,隔6~7天喷一次;作新鲜蔬菜的豆荚,应在荚壳充分膨大而柔嫩时采收,一般采2~3次。

9. 病虫防治:常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和白涩病,可用粉莠灵或多菌灵防治,虫害有蚜虫和豌豆象等,可用敌杀死或快杀灵防治。

草原276豌豆


品种名称草原276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审(认)定年份1998年

审(认)定情况1998年青海省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

审(认)定编号青种合字第0119号

选育单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阿极克斯为母本,A695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幼苗直立、绿色,半矮茎、淡绿色,茎上覆盖蜡被。株高(64.708.30)cm,有效分枝(2.001.00)个,复叶全为卷须。托叶绿色,有缺刻,托叶剥蚀斑明显,托叶腋无花青斑。总状花序,花白色,旗瓣、翼瓣、龙骨瓣均为白色。去壳荚型,直形,青荚绿色,成熟荚黄白色,荚内籽粒自由式排列。种皮白色,圆形,子叶橙黄色,种脐浅黄色,种皮不破裂。干籽粒千粒重(276.308.60)g。属春性、中熟品种,生育期100~110天,全生育期120~130天。

产量表现:高水肥条件下产量为6000.0~7500.0kg/hm2。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为3750.0~4500.0kg/hm2。

品质分析:干籽粒含淀粉50.63%,粗蛋白质24.69%。

抗性:抗倒伏,较抗根腐病和白粉病,抗旱性较差。

栽培技术要点:

1. 3月下旬~4月中、下旬播种,播种量225kg/hm2,播种密度80.0104~112.5104株/hm2,株距3~6cm,行距20cm;始花期、灌浆期及时灌水。

2. 注意苗期防治潜叶蝇和地下害虫为害。

适宜地区
适宜在水浇地种植。

备注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30000公顷。

春早豌豆


品种名称春早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审(认)定年份2001

审(认)定情况2001年通过北京市审定。

审(认)定编号京审菜200103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
品种来源美国引进的Spring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极早熟豌豆品种,播种至青荚采收70天左右,比一般早熟品种提前7天左右上市。植株矮生,直立,株高约43厘米,主茎10节,分枝少,单株结荚7个左右。花白色,青荚绿色,荚壁有革质膜,为硬荚种。单荚重5~7克,荚长7~8厘米,宽1.1厘米,厚1厘米,每荚5~7粒种子,青豆粒大饱满,色泽鲜绿,味甜,百粒重为57克左右,鲜食、速冻加工均佳。完熟种子淡绿色,皱缩,百粒重22克左右。

产量表现:亩产量600~7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对水、肥要求较高,适宜在能灌能排较肥沃的壤土、沙壤地种植。北京地区一般3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33~35厘米,亩用种量12-15公斤。施足基肥,开花座荚后及时追肥浇水,保证豆荚生长的需要。及时防治潜叶蝇。

适宜地区 适宜北京地区春播种植。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