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橄榄疫病
病害英文名: Chinese olive Phytophtohora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棕榈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Butl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棕榈疫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合轴分枝或不规则分枝,粗1.5~4(m)。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乳突明显,高4~6(m),基部圆形,大小27~5116~46(m)。孢子囊内产生18~51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10~138~12(m),侧生双鞭毛,鞭毛长16~29(m),休止孢子球形,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大小20~37(m)。藏卵器球形,大小21~35(m)。雄器近球形,单胞,少数双胞,围生,大9~218~20(m)。卵孢子球形,平滑,大小18~29(m),满器或不满器。生长适温24~28℃,最低16℃,最高30℃。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橄榄
寄主英文名: olive
侵染部位: 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局部变褐水渍状,扩展后多个病斑融合,造成果实大部分褐腐,病斑边缘往往长出稀疏的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湿度大时,病部各处均可产生自霉状菌丝体。结果后期多雨,温度较高发生重。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从侧芽侵入,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棚室中浇水时从病株传到邻近植株上。露地栽培者大暴雨后湿气滞留易发病,此外果园或棚室浇水过多,土壤过湿,近地面果实易发病。海南、广东、台湾主要发生在12月至翌年3月间果实成熟期。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除注意果园卫生外,要渠系配套,结果期搭架或固定枝条、防止结果部位距地面过近,雨后及时排水,北方棚室栽培浇水改在上午,防止湿气滞留。(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修剪,注意通风。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果实,果实发病初期局部变褐水渍状,扩展后多个病斑融合,造成果实大部分褐腐,病斑边缘往往长出稀疏的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湿度大时,病部各处均可产生自霉状菌丝体。结果后期多雨,温度较高发生重。病原 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 Butler称棕榈疫霉,属卵菌。孢囊梗合轴分枝或不规则分枝,粗1.5~4(m)。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乳突明显,高4~6(m),基部圆形,大小27~5116~46(m)。孢子囊内产生18~51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10~138~12(m),侧生双鞭毛,鞭毛长16~29(m),休止孢子球形,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大小20~37(m)。藏卵器球形,大小21~35(m)。雄器近球形,单胞,少数双胞,围生,大9~218~20(m)。卵孢子球形,平滑,大小18~29(m),满器或不满器。生长适温24~28℃,最低16℃,最高30℃。此外有报道P. drechsleri 也是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从侧芽侵入,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棚室中浇水时从病株传到邻近植株上。露地栽培者大暴雨后湿气滞留易发病,此外果园或棚室浇水过多,土壤过湿,近地面果实易发病。海南、广东主要发生在12月至翌年3月间果实成熟期。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