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芒果弯孢菌叶斑病
病害别名: 黑霉病
病害英文名: Mango Curvularia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新月弯孢菌
病原学名: 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oedi jw.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弯孢属,新月弯孢菌
病原介绍: 病原菌形态特征参见在 PDA 平皿上菌落墨绿色丝绒状 , 呈放射状扩展 , 老熟后呈黑色 , 表面平伏状。 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 , 单生或簇生 , 较直或弯曲 , 大小 52~116 4~5(m) 。分生孢子花瓣状聚生在梗端。分生孢子暗褐色 , 弯曲或呈新月形 , 大小 20~30 8~16 (m), 具隔膜 3 个 , 大多 4 胞 , 中间 2 细胞膨大 , 其中第 3 个细胞最明显 , 两端细胞稍小 , 颜色也浅。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芒果
寄主英文名: mango
侵染部位: 叶片
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芒果叶片,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形状和大小因品种抗性分为3类:①抗病型病斑(R):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环带很细,最外围具狭细的半透明晕圈;②中间型病斑(M):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有较明显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明显的褪绿晕圈;③感病型病斑(S):病斑较大,长2~5mm,宽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最大的可达10mm,甚至整叶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7~10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该病又属成株期病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如遇高温、高湿,导致田间病害流行。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 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45%大生、25%敌力脱、75%百菌清、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退菌特等。喷药时期一般在田间发病率10%时,防治效果明显。
总体描述: 中文名称:芒果弯孢菌叶斑病 别名:黑霉病英文名称: 病原学名:Curvularia lunata.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弯孢霉属新月弯孢菌症状:主要危害芒果叶片,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形状和大小因品种抗性分为3类:①抗病型病斑(R):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环带很细,最外围具狭细的半透明晕圈;②中间型病斑(M):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有较明显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明显的褪绿晕圈;③感病型病斑(S):病斑较大,长2~5mm,宽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最大的可达10mm,甚至整叶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部位:叶片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大小70~270m2~4m,顶端和侧面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少数呈Y型,向一端弯曲,多数分生孢子为3个隔膜4个细胞结构,中间两个细胞膨大,暗褐色,从基部向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两端细胞较小,大小为19~30m8~19m,淡褐色。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对pH值适应范围广。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在离体芒果叶片上可产生典型病害症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7~10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条件: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该病又属成株期病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如遇高温、高湿,导致田间病害流行。防治方法: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 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45%大生、25%敌力脱、75%百菌清、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退菌特等。喷药时期一般在田间发病率10%时,防治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