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随着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草莓种植面积每年在不断地扩大,2009年全省草莓种植面积约0.4万hm 。因复种年限延长, 以及种苗调运频繁,炭疽病病菌的积累增多,近年来,草莓炭疽病已上升为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草莓连作地,给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浙江省79月处于高温并常伴有雷雨天气,非常适宜草莓炭疽病的发生。特别是连续阴雨或阵雨2~5 d或台风过后的草莓连作田、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幼嫩及通风透光差的苗地发病严重,可在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为此,我们通过研究草莓苗期炭疽病的发生危害特征,进行了草莓炭疽病的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草莓炭疽病发生规律调查

2008年及2009年连续2年对温州市3区、苍南县、以及瑞安市等草莓种植地进行现场调查,并对采样病株进行病原分离 培养、分生孢子大小、性状和菌落特性等鉴定。

1.2 药剂防治试验

供试药剂:25% 咪酰胺乳油(使百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泽);80% 福福锌可湿性粉剂(炭疽福美);40% 百菌清悬浮剂(达科宁);2% 武夷菌素水剂;清水空白对照。

供试植株:丰香母本苗于2009年5月16日移栽,试验地为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上戍乡九久果蔬专业合作社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草莓生产地。

设6个处理,4次重复, 每个小区面积5 m ,随机区组排列。第1次施药(7月12日)在草莓苗炭疽病发病初期,7 d后再喷施1次; 药液均匀地喷施全株,折合每667 m 喷施药液50 kg。施药前各处理的田问管理等基本一致。施药前在每个处理小区随机选择15株草莓苗定株挂牌,施药前和最后1次施药后7 d调查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发病情况,记载病害级数,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l级,病斑占整个器官(叶片、叶柄、葡匐茎)面积的5% 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器官面积的6% ~10% ;5 级,病斑占整个器官面积的1 1% ~25% ;7级,病斑占整个器官面积的26% ~50% ;9级,病斑占整个器官面积的50% 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危害规律

症状。草莓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托叶、匍匐茎、花瓣和浆果等,造成局部病斑或全株萎蔫枯死 。茎叶上病斑一般长3~7 mm, 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形似鸟眼,故又称之为鸟眼病。病斑包围叶柄或匍匐茎1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植株凋萎症状,除在假植苗上发生外,还发生在母株上, 开始1~2片嫩叶失去活力下垂,傍晚恢复正常,进一步发展植株很快枯死。有时心叶叶柄受害,心叶死亡,但不出现心叶矮化和黄化症状。切开枯死病株茎基部或根部观察,从外侧向内部变褐,而维管束并不变色。

病原。引起草莓炭疽病的有Colletotrichum dematium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草莓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尖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均为弱寄生性病原菌,在温州造成草莓苗期叶片、茎基从外到内变褐的主要为胶孢炭疽菌和草莓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 ,最适温度25 ~ 28℃ ,适宜pH 值为4~6。有研究报道,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或分生孢子在被害植物的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病残体和土壤是此病的初侵染源,草莓生长季节,病菌靠雨水、气流传播,亦可借幼苗调运远距离传播,重复侵染,使病害不断蔓延。

影响发病因素。菌源广泛。草莓炭疽病菌普遍存在, 寄主也很广泛。由于栽培多年,对草莓残体处理不当, 导致病原蔓延,新区也不是净区。多雨。2009年夏季正是温州地区台风多雨季节, 空气和土壤湿度较大。一方面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草莓炭疽病菌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土壤湿度大导致土壤中氧气短缺, 呈还原反应状态,不利根系生长,植株抗病力下降, 台风和雨水还加速了病菌的侵染和传播。高温。2009年温州地区79月气温较高, 炭疽病菌喜偏高温度,高温也是草莓炭疽病发生的有利条件,致使2009年草莓在育苗期间普遍带菌。

2.2 药剂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草莓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最后1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以咪鲜胺1 000倍液最好, 防治效果达 82.97% ,与其它各处理之间的防治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其次为苯醚甲环唑1 000倍液,防治效果为73.68% ,与其它各处理组之间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百菌清1 000倍液平均防治效果为 69.86% , 福福锌500 倍液平均防治效果为 68.83% ,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武夷菌素200 倍液平均防治效果为64.81% ,显著低于其它各处理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近几年来,草莓炭疽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草莓连作地,给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一旦发病成灾,可在短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该病的防治一方面在育苗地要严格进行土壤消毒,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 尽可能实施轮作制 ; 控制苗地繁育密度,氮肥不宜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及老叶以及带病残株,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播;对易感病品种可采用搭棚避雨育苗,或夏季高温季节育苗地遮盖遮阳网 ,减轻此病的发生危害。

另一方面还要适时地选用药剂进行防治,试验选用5种药剂均属低毒农药,在蔬菜和瓜果类炭疽病防治上均有应用 ,并具有一定防治效果。有研究报道,炭疽福美对草莓苗期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25% 咪酰胺乳油1 000倍液防效最佳,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次之,所有供试药剂对作物均安全,可在草莓无公害生产中应用推广。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