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种质资源丰富,小苹果品种的栽植历史悠久,大苹果品种引入我国虽只有100多年,但发展很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苹果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苹果产业新的发展形势,针对我国苹果生产的现实情况,我们提出了苹果产业发展的思路。旨在提高苹果品质和优质果率,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制定苹果生产规程,实现产销一体化,提高我国苹果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使苹果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1 苹果栽培历史及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苹果栽培至少已有2 000多年,公元3世纪,西北地区已经大量栽培苹果属果树。19世纪中叶以后,国外大苹果品种引入我国,经过当地群众的筛选、繁殖、推广,已有一定的规模。1952年,我国苹果产量只有11.8万t,2001年苹果栽培面积发展到206.62万公倾,产量2 001.5万t,分别占我国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约1/4和l/3。1984年以来苹果大发展,1984~1994年年均增产80万t,1994~2000年年均增产150万t。 我国苹果生产1997年进入调整阶段,在苹果优生区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苹果栽培面积稳定发展,非适宜区和适宜区的苹果老劣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地区,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2001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由1996年的298.68万公倾 减为206.62万公倾,5年间平均每年减少18.4万公倾。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2000年苹果产值约为346亿元,占全国水果总产值的43.3%。我国还是世界苹果第一生产大国,占世界苹果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的约2/5和1/3,近10年我国苹果生产的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高达84%,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四大产区,四大产区苹果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44%、34%、13%和4%,产量分别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49%、31%、16%和1%,其中,西北黄土高原产区和渤海湾产区是世界优质苹果生产的最大产区,生态条件与欧、美洲各国著名苹果产区相近,与日本、韩国相比则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光照强,苹果品质优。 近几年,我国苹果品种更新步伐加快,优新品种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苹果品种结构不断改善,良种比例大幅度提高,红富士、元帅系品种、金冠、乔纳金、嘎拉和其它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占苹果总面积的49.6%、9.7%、6.2%、3.0%、2.8%和1.9%,国光和其它老品种的栽培面积仅占苹果总面积的14.0%和11.3%。目前我国苹果的优质果率为30%,一些优质示范苹果园优质果率已达60%以上。 目前,我国已有分级包装生产线近40条,但苹果采后处理量只有苹果总产量的1%;贮藏量已达400万t左右, 占苹果总产量的20%,其中气调冷藏量占贮藏量的5%。2000 年,苹果加工量近200万t,占苹果总产量的10%,主要是加工浓缩苹果汁,年产浓缩苹果汁20万t。 我国苹果出口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苹果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量、出口值居各水果品种之首。2000年出口苹果130万t(其中边境贸易100万t),占苹果总产量的6.4%,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占我国苹果总出口量的72%~99%;通过边贸的形式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出口苹果近100万t,其中,陕西省出口50t、山东省出口20余万t、辽宁省(包括大连)出口20万t。出口浓缩苹果汁16.2万t,占世界苹果汁出口量的28%,主要出口到北美洲、欧洲各国,出口额近2亿美元。2001年,浓缩苹果汁出口增至22.8万t,约占世界苹果汁出口量的35%,成为世界浓缩苹果汁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在我国20多个苹果出口省(市、区)中,山东、辽宁、陕西省位居前列,出口量占全国苹果出口量的69。7%~75.8%,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76.1%~81.9%。

2 苹果产业发展思路 在过去的50年里,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扩大栽培面积来增加产量,从总体上看,其素质和生产力水平与苹果生产先进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是: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果品质量总体较差,达到出口标准的优质果比例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较少;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和加工能力较低,缺乏冷链系统;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果农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培训与推广、质量标准及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等等。根据我国苹果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分析,我国政府提出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高标准运营的发展思路和抓质量、走出去、上台阶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苹果产业。抓质量,就是要以提高苹果质量为出发点,增强苹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就是要以扩大出口为突破点,拓展苹果新的消费增长空间。上台阶,就是要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促进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总体思路,苹果产业今后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WTO规则中的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对苹果产品实施生产补贴;积极利用绿箱政策下的结构调整援助和区域性协助计划,给苹果生产者提供支持;实施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第6条所规定的直接给付措施。

(2)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使得苹果栽培向最佳生态适宜区集中。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积极发展早熟、中早熟品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均衡上市。

(3)加快果树种苗繁育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推广及以提高质量为主的配套技术措施;综合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对苹果生产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类,限制农药喷布次数。

(4)加快苹果安全卫生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修)定工作,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对苹果无公害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配备仪器设备,培训检验人员,建立检测站点。开展苹果无公害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着手启动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工作。

(5)建立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搭建中国苹果信息平台,为苹果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和产销信息,以此引导苹果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促进果农增收,果业增效。

(6)引导、扶持一批苹果包装、冷藏、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创办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提高苹果加工技术水平,形成规模经营。

(7)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鼓励建立果农协会、合作社等果农专业合作组织,降低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流通成本,增强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的能力;制定支持产前、产中和产后三领域有机结合政策措施,建立和发展苹果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和支持苹果合作社、协会、公司或企业等产业一体化组织的发展,促进龙头企业或组织与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广并完善公司+果场十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合作社+企业牛农户、专业协会+加工企业十农户等多种一体化组织模式;推广应用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等多种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苹果产销一体化。

3 展 望 按照我国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运作,今后我国的苹果生产将进一步向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区域集中,使这二个区域内苹果产量由目前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76.5%提高到85%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产量由目前的每公顷9.06 t提高到15 t;鲜苹果出口量由目前的近30万t提高到90万t,占世界苹果出口量由目前的6%左右提高到15%;苹果采后处理能力大幅度增加,贮藏能力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其中普通冷藏和气调贮藏达到30%和l0%,初步形成冷链体系,冷链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商品化处理能力由目前的1%提高到20%,加工能力由目前的不到10%提高到20%以上。 以上预期目标的实现,将全面提高我国苹果的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苹果产业的区域化、良种化、专业化、基地化、管理规范化、采后商品化、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我国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使我国苹果生产在2007年达到世界苹果产业的平均水平,2012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最终实现由苹果生产大国向苹果产业强国转变。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