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杏黑星病

异名杏黑痣病、杏疮痂病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害枝梢和叶片。果实感病部位多在肩部。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圆形小点,后期变为黑色痣状斑点,直径为2-3毫米。发病严重时病斑常聚合成片。病菌扩展仅限于表皮浅层组织,当病部组织枯死后,果实仍可继续生长,病果因此常发生皲裂。果梗后部受害,果实常早期脱落。

新梢被害后,病斑为椭圆形,浅褐色,大小为3毫米6毫米。继后病斑变为暗褐色,进一步扩大隆起。受害部位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菌也只在表皮层为害并不深入内部:第二年春季,病斑上可产生暗色小绒点状的分生孢子丛。

叶片被害,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部转暗色或紫红色,最后病斑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一般较小,很少超过6毫米,但在中脉上由可形成较大的长条形暗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引起落叶。

病原
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嗜果枝孢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 Oud.,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Venturia capophilum Fisner。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杏树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可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而入侵。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高温有利于发病。春、夏季降雨多少是影响此病能否大发生的主要条件。果同低洼潮湿或枝条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可促进该病发生。病菌在果实上潜育期约50天,果实近成熟期才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结合冬剪,剪除病枝梢,带出园外烧毁,消灭越冬病源。重视夏剪,加强内膛修剪,促进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6月初开始套袋。

(2)药剂防治

开花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落花后半个月喷药,常用药剂有12%绿乳铜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以上药剂与硫酸锌石灰液交替使用,效果较好,每隔10-15天防治1次,共防治3-4次;套袋前喷施1次杀菌剂,如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