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茴香镰孢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Fennel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镰刀菌属
病原学名: Fusarium s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
病原介绍: 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棉絮状菌丝 , 分生孢子梗无色 , 上端为产孢细胞 , 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 , 常有大、小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多胞无色 , 略弯曲 , 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 有厚垣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茴香
侵染部位: 根

病害症状: 苗期染病 : 根及根茎部变褐腐烂 , 严重时幼苗萎蔫死亡。湿度较大时 , 常可见病部产生少量白色霉状物。成株染病 : 外部叶片打焉 , 病情进一步扩展后常引起全株萎蔫死亡。检视根部 , 根茎部、根上产生褐红色至黄褐色坏死 , 后期变成褐色至深褐色 , 造成根部朽腐 , 易拔出。 湿度大或株间荫蔽不通风病部产生少量白霉 , 别于茴香菌核病。
发病规律: 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 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 , 如地势低洼、湿度大、管理跟不上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实行与非伞形花科蔬菜 2~3 年轮作。 (2) 提倡采用高畦栽培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以减少发病。 (3) 发病重的地块 , 于播种或移栽前每 667m2 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5kg,拌细土 40~50kg, 充分拌匀后穴施或沟施。 (4)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 50% 多菌灵悬浮剂 600 倍液或 35% 福?甲 ( 立枯净 ) 可湿性粉剂 9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根及根茎部变褐腐烂 , 严重时幼苗萎蔫死亡。湿度较大时 , 常可见病部产生少量白色霉状物。成株染病 : 外部叶片打焉 , 病情进一步扩展后常引起全株萎蔫死亡。检视根部 , 根茎部、根上产生褐红色至黄褐色坏死 , 后期变成褐色至深褐色 , 造成根部朽腐 , 易拔出。 湿度大或株间荫蔽不通风病部产生少量白霉 , 别于茴香菌核病。病原 Fusarium sp., 称一种镰刀菌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无色 , 具隔膜 2~4 个 , 多为 3 个 , 大小 22.5~52.6 4.5~5.9 m。有时产生近圆形至卵圆形小型分生孢子 , 单胞无色。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 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 , 如地势低洼、湿度大、管理跟不上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与非伞形花科蔬菜 2~3 年轮作。 (2) 提倡采用高畦栽培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以减少发病。 (3) 发病重的地块 , 于播种或移栽前每 667m2 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5kg,拌细土 40~50kg, 充分拌匀后穴施或沟施。 (4)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 50% 多菌灵悬浮剂 600 倍液或 35% 福?甲 ( 立枯净 ) 可湿性粉剂 9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扩展阅读

茴香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茴香,拼音:huíxiāng

拉丁学名:

别称:小怀香、香丝菜、小茴香、茴香子、谷香丶浑香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伞形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茴香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全株表面有粉霜,无毛,具强烈香气。茎直立,有分枝。三至四回羽状复叶,最终小叶片线形,长4-40毫米,宽约0.5毫米;叶柄长约14厘米,基部成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4-25厘米,总苞和小苞片均缺;伞辐8-20个,不等长;花小,黄色;无萼齿;花瓣45,宽卵形,上部向内卷曲,微凹;雄蕊5枚,长于花瓣;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个。又悬果长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茴香原产地中海地区。主产于中国西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东北等地。

药用价值

茴香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止痛,健胃散寒的功效。主治胃寒痛、小腹冷痛、痛经、腹胁痛、疝痛、睾丸鞘膜积液、血吸虫病等。古方云: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茴香图片

球茎茴香


品种名称球茎茴香

分类 绿叶菜类-茴香
学名Foeniculum vulgare Mill.

品种来源原产地意大利南部,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入中国。

品种描述
英文名称

Finocchio,Sweet Anise

别名

意大利茴香、结球茴香、甜茴香、鲜茎茴香、罗马茴香等。

科属

伞形花科(Umbelliferae)茴香属。

植物学特征

植株高70厘米左右,花茎高可达1~1.4米。3~4回羽状复叶,小叶丝条状,叶柄长,基部叶鞘肥厚、层层抱合成球茎,着生于短缩茎上,扁圆球形,淡绿色,重300~800克。伞形花序,花小、黄色,异花授粉。果实为双悬果,长椭圆形,有种子两枚,种子千粒重约5克。

生物学特性

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条件,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25℃。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幼苗较耐寒。属长日照作物,要求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易影响球茎形成。对土壤有较强适应性,但球茎形成期要求保持土壤湿润,因此以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pH值5.4~7.0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为好。

养价值
球茎茴香的每100克可食部分鲜样含水分87.66克,蛋白质1.1克,植物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2.6克,维生素A原100国际单位,维生素C 12.4毫克,钾655毫克,钠77.2毫克,钙70.8毫克,镁31.1毫克,磷70.9毫克,铜0.24毫克,铁0.88毫克,锌0.37毫克,锰0.14毫克,锶0.46毫克。以有益于人体心血管健康的钾含量高。嫩叶中还含黄酮甙、茴香甙;果实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茴香醚、右旋小茴香酮、右旋和左旋柠檬烯、蒎烯、二戊烯、茴香醛等物质),有行气止痛、温肝胃、暖气、散寒结的保健作用。

食疗与保健
性味辛、甘温,适用于胃寒痛、小腹冷痛、疝痛等症。苗叶生捣取汁饮或外敷,可治恶毒痈肿。菜用可作馅料、汤料。球茎可切成条制作色拉;也可炒、煮。腌渍、生食均具独特风味。球茎榨汁是西菜的重要调料。

类型与品种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荷兰引入的早熟品种,应选择球茎近圆球形、叶鞘基部肥厚的品种,不用球茎高且扁的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

1. 华北地区以秋季栽培为主。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育苗,1011月收获上市,也可进行保护地栽培;南方地区可在79月播种育苗,11月至翌年3月收获上币,也可在12月进行保护地播种育苗,56月收获上市。

2. 每亩需种量125克左右。定植行距33厘米,株距27~33厘米。

3. 球茎充分成熟时即可陆续采收,削净根盘、剥掉黄枯叶鞘、留2~3厘米高叶柄,切去叶片,包装上市。

营养与食用

以肥嫩的球茎供食。富含有益于人体心血管保健的矿质元素钾(655毫克/100克鲜样),并含有茴香脑(C10H12O)等物质,有健胃、驱风邪等保健功效。可生食凉拌、作色拉,也可炒食、煮食、腌渍。微具茴香味,清脆爽口。

适宜地区
地中海沿岸及西亚地区多有种植。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入,近年开始在沿海城市及北京等地进行商品化生产。

黄瓜绵腐病


病害中文名: 黄瓜绵腐病
病害英文名: Cucumber damping off and hit cottony leak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病原介绍: 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4.9~14.8(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7.4~10(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黄瓜
寄主英文名: cucumber

侵染部位: 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多在植株下部果实上发病 , 果实染病多从脐部或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 , 后扩展为黄褐色水渍状大型病斑 , 病健部分界明显 , 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至半个果实 , 造成果实腐烂 , 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cm 表土层越冬 ,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 ,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 ,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 ,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子孢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温度高于 30 ℃受到抑制 ; 适宜发病地温 10 ℃ ,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 但病菌尚能活动 ,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 利于发病。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 ,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 抗病力弱 , 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 , 地温低 , 光合作用弱 , 瓜苗呼吸作用增强 , 消耗加大 , 致幼茎细胞伸长 , 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 , 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 1~2 片真叶期发生 ,3 片真叶后 , 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 , 果实易染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种子和床土消毒用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倍液浸泡黄瓜种子 6 小时后带药催芽直至播种。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 如用旧园土 , 有带菌可能 , 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1g 对水 3000倍喷洒苗 床 , 也可把 lg 绿亨 1 号对细土 15~20kg。 或 30% 多?福 (苗菌敌) 可湿性粉剂4g , 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9g+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g 对细土 4~5kg 拌匀 , 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 17~20cm 深 , 水渗下后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2) 营养土消毒 连年种植蔬菜的营养土 , 育苗时也要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每立方米营养土用 1.5 g , 对水 3000倍均匀喷洒营养土 , 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 (3) 加强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 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 , 播前一次灌足底水 , 出苗后尽量不浇水 , 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 , 不宜大水漫灌。 (4) 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或雨雪天气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 , 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5) 果实发病重的地区 , 要采用高畦栽培 , 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 , 前期宜少浇水 , 多中耕 , 注意及时插架 , 以减轻发病。 (6) 发病初期喷淋 30% 苯噻氰(倍生) 乳油 1200 倍液 , 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 2~3L, 或 15% 恶霉灵 ( 土菌消 ) 水剂 45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染病 侵染幼苗的茎基部 , 引致幼苗猝倒。成株期染病主要为害果实 , 多在植株下部果实上发病 , 果实染病多从脐部或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 , 后扩展为黄褐色水渍状大型病斑 , 病健部分界明显 , 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至半个果实 , 造成果实腐烂 , 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除侵染黄瓜外 , 还为害丝瓜、西瓜、瓠瓜、冬瓜、节瓜、番茄、茄子、甜(辣)椒 等。北方棚室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普遍。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rum (Eds.) Fitzp. , 称瓜果腐霉 , 属卵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cm 表土层越冬 ,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 ,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 ,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 ,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子孢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温度高于 30 ℃受到抑制 ; 适宜发病地温 10 ℃ ,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 但病菌尚能活动 ,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 利于发病。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 ,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 抗病力弱 , 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 , 地温低 , 光合作用弱 , 瓜苗呼吸作用增强 , 消耗加大 , 致幼茎细胞伸长 , 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 , 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 1~2 片真叶期发生 ,3 片真叶后 , 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 , 果实易染病。防治方法 (1) 种子和床土消毒用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倍液浸泡黄瓜种子 6 小时后带药催芽直至播种。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 如用旧园土 , 有带菌可能 , 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1g 对水 3000倍喷洒苗 床 , 也可把 lg 绿亨 1 号对细土 15~20kg。 或 30% 多?福 (苗菌敌) 可湿性粉剂4g , 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9g+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g 对细土 4~5kg 拌匀 , 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 17~20cm 深 , 水渗下后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2) 营养土消毒 连年种植蔬菜的营养土 , 育苗时也要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每立方米营养土用 1.5 g , 对水 3000倍均匀喷洒营养土 , 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 (3) 加强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 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 , 播前一次灌足底水 , 出苗后尽量不浇水 , 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 , 不宜大水漫灌。 (4) 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或雨雪天气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 , 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5) 果实发病重的地区 , 要采用高畦栽培 , 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 , 前期宜少浇水 , 多中耕 , 注意及时插架 , 以减轻发病。 (6) 发病初期喷淋 30% 苯噻氰(倍生) 乳油 1200 倍液 , 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 2~3L, 或 15% 恶霉灵 ( 土菌消 ) 水剂 45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1000 倍液。

北京球茎茴香


品种名称北京球茎茴香

分类 绿叶菜类-茴香
学名Foeniculum vulgare Mill.

选育单位 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球茎部分实际为膨大了的肥厚叶鞘抱合而成,扁球形。叶片形同小茴香,为丝状羽叶。株高65~70厘米,单个球茎重300克左右。球茎是主要食用部分,嫩叶可以做馅,香辛味浓,可用于调味、拼盘、配菜等。

栽培技术要点

1. 华北地区日光温室栽培夏末秋初播种,播种前4~5天催芽,搭阴棚或在小棚或大棚内撒种育苗。

2. 用种量150克/亩左右,苗龄50~60天,定植前施足有机肥,栽植密度约4000株/亩,定植后80~90天采收,元旦、春节供应市场。

适宜地区 适应性强、栽培简单、省工,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飞碟瓜褐腐病


病害中文名: 飞碟瓜褐腐病
病害英文名: Flying dish pumpkin gra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笄霉
病原学名: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ley et Rav.) Thaxt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毛菌纲毛霉目,笄霉属,瓜笄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 , 无色透明 , 无隔膜 , 不分枝 , 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 , 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 , 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 40~50(m), 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 , 小孢子囊大小 13~14 11~12(m), 小孢子囊含 2~5 个孢子 , 多为 3 个 , 大小 10~13 5~8(m), 多为单胞 , 柠檬形至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 , 还可侵染甘薯等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飞碟瓜
侵染部位: 果实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飞碟瓜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Thaxt. , 称瓜笄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 , 长 3~6mm, 无色、无隔 , 端部宽基部渐狭 , 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 , 其上又生小枝 , 小枝未端又膨大为小泡囊 , 后又生小梗 , 顶端生出孢子 , 小型子包子 ( 分生孢子 ) 单胞 , 柠檬状或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面具纵纹 , 大小 12.5~21.3 8.8~12.5 m 。 该菌寄生性弱。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飞碟瓜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结球莴苣根霉烂叶病


病害中文名: 结球莴苣根霉烂叶病
病害英文名: Head lettuce Rhizopus leaf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黑根霉
病原学名: 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R.. stolonifer (Ehrenb. et Fr.) Vuill.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根霉属,黑根霉
病原介绍: 病菌假根发达 , 常从匍匐菌丝与寄主基质接触处长出 , 多分枝。孢囊梗直立 , 不分枝,2~8 根丛生在假根上 , 粗壮 , 顶端着生较大的球状孢子囊 , 大小 380~3450 30~40m。孢子囊球形至卵圆形 , 褐色或黑色 , 直径 80~285m , 孢子囊里生有很多特小的圆形孢囊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结球莴苣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受害叶叶缘呈黑褐色腐烂 ; 心叶受害全叶变黑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满黑色霉是本病重要病症 , 严重的叶片变黑腐烂。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囊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或在腐败的有机物上腐生或越冬。条件适宜时孢子囊中产生的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 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长势弱 , 伤口多或天气温暖潮湿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种植莴苣前 , 将所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 , 以减少菌源。 (2) 栽植密度适当 , 精心管理 , 减少伤口 , 避免病菌侵入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保护地特别注意通风散湿 , 防止该病发生。 (3) 发病初期喷洒 40% 多?硫 ( 灭病威 ) 悬浮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8% 波?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叶缘呈黑褐色腐烂 ; 心叶受害全叶变黑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满黑色霉是本病重要病症 , 严重的叶片变黑腐烂。病原 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 异名 R.. stolonifer (Ehrenb. et Fr.) Vuill., 称黑根霉 ( 匍枝根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病菌假根发达 , 常从匍匐菌丝与寄主基质接触处长出 , 多分枝。孢囊梗直立 , 不分枝,2~8 根丛生在假根上 , 粗壮 , 顶端着生较大的球状孢子囊 , 大小 380~3450 30~40m。孢子囊球形至卵圆形 , 褐色或黑色 , 直径 80~285m , 孢子囊里生有很多特小的圆形孢囊孢子。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囊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或在腐败的有机物上腐生或越冬。条件适宜时孢子囊中产生的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 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长势弱 , 伤口多或天气温暖潮湿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种植莴苣前 , 将所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 , 以减少菌源。 (2) 栽植密度适当 , 精心管理 , 减少伤口 , 避免病菌侵入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保护地特别注意通风散湿 , 防止该病发生。 (3) 发病初期喷洒 40% 多?硫 ( 灭病威 ) 悬浮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8% 波?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西芹缺钙心腐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缺钙心腐病
病害别名: 西芹心腐病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叶、茎、根
病害症状: 芹菜、西芹缺钙时 , 生长点的生理活动受阻 , 中心幼叶枯死 , 同时附近新叶的叶顶、叶脉间产生白色至褐色斑点。斑点融合后 , 与之相连的叶缘枯死 , 叶片萎缩。生长点中的嫩组织初为褐色至深褐色 , 后变黑枯死 , 因此又称心腐病。病害向下延伸到茎基和根部 , 发展很快 , 茎表面变褐干枯 , 剖开生长点 , 内部中空 , 呈褐色干腐状 , 略有酸味 , 后干枯但植株可继续存活。该病病程较长。缺钙株瘦小 , 如系采种株产量锐减。拔根观察可见根系少 , 呈黄褐色至黄棕色 , 根分枝 , 但根毛少 , 植株无新鲜感。该病易与细菌软腐病混淆。软腐病发病快、病程短 , 常造成植株夭折 , 并散发硫化氢恶臭。
发病规律: 缺钙会迅速出现心腐。若缺硼 , 即使有钙也不能利用 , 仍然要发生心腐 ; 若土壤中盐类浓度高 , 土壤中 EC 1.5ml 以上 , 钙也不能被利用会迅速出现心腐。此外 , 土壤水分少 , 干燥快 , 硼、磷、铝吸收减少易出现各种障碍 , 其中不仅硼吸收不正常 , 随之钙吸收也不正常 , 心腐病重。
病害分类: 营养失调
防治办法: (1) 选择中性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种植芹菜。酸性土壤每 667㎡ 施入 50~80kg 石灰 ; 碱性土壤施人生石膏粉 50~100 kg , 使土壤 pH 值达到或接近 pH6.5 。 (2)667 ㎡ 施人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000kg, 使土壤通气性好。前期氮、钾肥应充足 , 但后期不要大量施用氮、钾肥 , 否则会妨碍芹菜对硼、钙的吸收和利用。 (3) 夏季提倡采用遮阳网覆盖 , 浇水均匀适量 , 防止地温上升和干燥 , 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4) 田间出现上述心腐病症状时 , 叶面喷施美林高效钙 , 将母液按 1:300 的比例对水喷施 , 也可喷洒 0.4%~0.5% 的硝酸钙或 0.5% 的氯化钙溶液或 1% 的过磷酸钙溶液 , 隔 5~7 天 1 次 , 连喷 2~3 次 , 每 667㎡ 用量为 0.4~0.5kg。(5) 冬季大棚中栽植芹菜 , 要注意提高大棚内的地温 , 少施铵态氮 , 多施硝态氮 , 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土壤中 N、P、K、B、Ca 等元素含量 , 使土壤 EC 值为 0.5~1ml时 , 以利 Ca 的吸收和利用。注意钙肥不能与畜粪尿等含氮的肥料混合施用或贮存 , 否则会造成氮素挥发 , 也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或混存 , 否则磷肥效降低。

总体描述: 症状 芹菜心腐病在我国发生普遍 , 是为害严重的一种生理病害。芹菜、西芹缺钙时 , 生长点的生理活动受阻 , 中心幼叶枯死 , 同时附近新叶的叶顶、叶脉间产生白色至褐色斑点。斑点融合后 , 与之相连的叶缘枯死 , 叶片萎缩。生长点中的嫩组织初为褐色至深褐色 , 后变黑枯死 , 因此又称心腐病。病害向下延伸到茎基和根部 , 发展很快 , 茎表面变褐干枯 , 剖开生长点 , 内部中空 , 呈褐色干腐状 , 略有酸味 , 后干枯但植株可继续存活。该病病程较长。缺钙株瘦小 , 如系采种株产量锐减。拔根观察可见根系少 , 呈黄褐色至黄棕色 , 根分枝 , 但根毛少 , 植株无新鲜感。该病易与细菌软腐病混淆。软腐病发病快、病程短 , 常造成植株夭折 , 并散发硫化氢恶臭。病因 缺钙会迅速出现心腐。若缺硼 , 即使有钙也不能利用 , 仍然要发生心腐 ; 若土壤中盐类浓度高 , 土壤中 EC 1.5ml 以上 , 钙也不能被利用会迅速出现心腐。此外 , 土壤水分少 , 干燥快 , 硼、磷、铝吸收减少易出现各种障碍 , 其中不仅硼吸收不正常 , 随之钙吸收也不正常 , 心腐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中性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种植芹菜。酸性土壤每 667㎡ 施入 50~80kg 石灰 ; 碱性土壤施人生石膏粉 50~100 kg , 使土壤 pH 值达到或接近 pH6.5 。 (2)667 ㎡ 施人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000kg, 使土壤通气性好。前期氮、钾肥应充足 , 但后期不要大量施用氮、钾肥 , 否则会妨碍芹菜对硼、钙的吸收和利用。 (3) 夏季提倡采用遮阳网覆盖 , 浇水均匀适量 , 防止地温上升和干燥 , 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4) 田间出现上述心腐病症状时 , 叶面喷施美林高效钙 , 将母液按 1:300 的比例对水喷施 , 也可喷洒 0.4%~0.5% 的硝酸钙或 0.5% 的氯化钙溶液或 1% 的过磷酸钙溶液 , 隔 5~7 天 1 次 , 连喷 2~3 次 , 每 667㎡ 用量为 0.4~0.5kg。(5) 冬季大棚中栽植芹菜 , 要注意提高大棚内的地温 , 少施铵态氮 , 多施硝态氮 , 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土壤中 N、P、K、B、Ca 等元素含量 , 使土壤 EC 值为 0.5~1ml时 , 以利 Ca 的吸收和利用。注意钙肥不能与畜粪尿等含氮的肥料混合施用或贮存 , 否则会造成氮素挥发 , 也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或混存 , 否则磷肥效降低。

金皮西葫芦褐腐病


病害中文名: 金皮西葫芦褐腐病
病害英文名: Golden-skin summer squash Choanephora we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笄霉
病原学名: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ley et Rav.) Thaxt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毛菌纲毛霉目,笄霉属,瓜笄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 , 无色透明 , 无隔膜 , 不分枝 , 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 , 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 , 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 40~50(m), 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 , 小孢子囊大小 13~14 11~12(m), 小孢子囊含 2~5 个孢子 , 多为 3 个 , 大小 10~13 5~8(m), 多为单胞 , 柠檬形至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 , 还可侵染甘薯等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金皮西葫芦

侵染部位: 花、果实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小西葫芦和金皮西葫芦的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棚室栽培的金皮西葫芦 , 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 , 日照不足、湿气滞留、伤口多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金皮西葫芦染病,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Thaxt. , 称瓜笄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 , 长 3~6mm, 无色、无隔 , 端部宽基部渐狭 , 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 , 其上又生小枝 , 小枝未端又膨大为小泡囊 , 后又生小梗 , 顶端生出孢子 , 小型子包子 ( 分生孢子 ) 单胞 , 柠檬状或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面具纵纹 , 大小 12.5~21.3 8.8~12.5 m 。 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小西葫芦、金皮西葫芦外 , 还可侵染黄瓜、节瓜、金瓜、豇豆、烟草、辣椒、甘薯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小西葫芦和金皮西葫芦的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栽培的金皮西葫芦 , 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 , 日照不足、湿气滞留、伤口多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番茄脐腐病发生原因研究进展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脐腐病是一种生理病害的报道(Selby,1896),到了20世纪40年代,有人通过试验证明番茄脐腐病与钙素营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目前普遍认为缺钙尤其是果实顶端缺钙是引起番茄脐腐病的主要原因。但是以此为理论依据还不足以解释番茄脐腐病发生的机理。尽管脐腐病的研究历史已过百年,但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还没完全搞清楚。

1 发病症状

脐腐病发生时,首先在果实顶端出现一个或几个凹陷的斑点,渐渐变为暗绿色的斑块。从发病开始大约一周后,病斑扩展到最大面积,最后收缩或萎陷,在胎座的顶端形成一凹陷的革质状枯斑,病斑附近的果皮也从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脐腐病一旦发生,果实会提前成熟,并且比正常的果实小。脐腐病的初始发病期一般是在开花后的12-15天,这一时期果实体积增长相对较快,对钙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容易引起局部缺钙,导致脐腐病的发生。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果实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可发生。

2 缺钙与番茄脐腐病

之所以把缺钙作为导致番茄脐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番茄果实的顶端,Ca2+的含量最低,并且通常情况下发病果实中Ca2+的含量比正常的果实低。在Ca2+含量非常低的土壤中种植番茄,脐腐病的发生率较高,并时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叶片失绿,根和茎的伸长受阻,根尖、茎尖坏死等,因此在果实膨大期,喷施钙肥,尤其是在缺钙的条件下,可以降低脐腐病的发生率。 起初把脐腐病的症状表现归因于细胞壁失去了弹性,后来发现在细胞萎陷之前,由脐腐病引起的症状已表现出来。众所周知,钙对维持膜的完整性和选择透性是必需的,有人认为,脐腐病发生时,由于缺钙而导致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增加了通过细胞膜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导致膨压丧失,细胞液进入细胞间隙,使发病早期出现了水渍状病斑。但是有些学者发现发生脐腐病的果实与正常的果实相比,钙的含量没有大的差别。Franco(1999)发现即使果实顶端Ca2+浓度很高,也有脐腐病发生相当严重的现象。如果植株生长缓慢,即使在缺钙的条件下,脐腐病也不会发生。

3 环境的影响

3.1 生长抑制因子

盐胁迫、水分胁迫和铵毒害都可以诱导脐腐病的发生。自从Robbins(1937)报道增加盐的浓度会阻碍植株的生长、果实的发育,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以来,许多学者对高盐诱导脐腐病的发生做了大量的试验,取得了与Robbins相吻合的结果。但是也有人得出与此相矛盾的结果,对栽培在棉渣上的番茄增施NaCl,既没有提高脐腐病发生率,也没有降低果实中Ca2+的含量。所以,关于盐与脐腐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关于水分胁迫与脐腐病的关系,也有众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Selby(1896)首先提出脐腐病的发生与土壤干旱有关。有的学者认为脐腐病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因于水分胁迫,而是水分胁迫加重了脐腐病的发生。Obreza等发现当水分胁迫增加时,脐腐病发生率只是偶尔有增加的现象。据Adams等(1993) 报道,土壤含水量过高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 Robbins(1937)、Gerard(1968)等发现不仅植物吸收水分受阻加重了脐腐病的发生,而且过高的蒸腾速率也可以提高发病的机率。 在高温等逆境条件下,铵态氮肥阻碍了植株的生长,果实的发育,并且提高了乙烯的放出量,引起叶子的偏上生长。因此施用铵态氮肥或增加肥料中NH4+/N03-的比例都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加重病情。沙培番茄在坐果期施用铵态氮肥,一周内就会诱导脐腐病的发生。 以上这些因素通过间接地阻碍Ca2+向果实的供给导致局部缺钙而引起脐腐病的发生,其发生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阻碍根部对Ca2+的吸收;②使Ca2+在植株中的运输受阻;③叶片与果实对Ca2+的竞争效应。

3.2 生长促进因子

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因子也能诱导脐腐病的发生。在有效氮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植株生长较快,而脐腐病发生的机率也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在第一穗花开放之前,植株生长过快更容易诱发脐腐病。在果实膨大期,如果增加光照时间,提高温度,或者提高温度与增加光照相结合,这些生长促进因子都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病率。由此看来,在番茄花期喷施一些生长抑制剂可以降低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如施用GA合成抑制剂或堆肥来降低氮的吸收等。 有些学者认为,生长旺盛的植株脐腐病的发生率较高是由于细胞膜的生物合成需要较多的Ca2+,尤其在果实膨大期,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供应的Ca2+不能满足果实发育的需要。但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生长迅速和易发病的品种却不发病。

3.3 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脐腐病发生并不能只归因于某单一因子。对于Ca2+与番茄脐腐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少有人怀疑。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其他因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分胁迫与较高的蒸腾速率,水分胁迫与较高的温度,高温与高浓度的NH4+,盐胁迫与高温等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番茄脐腐病发生率,加重了发病果实的症状。 生长抑制因子和生长促进因子相互结合也可能导致番茄发生脐腐病。Adams等(1993)指出,脐腐病发生的原因通常是光照、温度和影响Ca2+吸收的环境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可能是诱发脐腐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高温、营养过剩、盐胁迫的条件下,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不同因子作用的先后顺序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开始灌溉条件较好的植株移到干燥的环境中,或者遮荫条件下生长旺盛、果实正常的植株移到没有遮荫的温室中,脐腐病的发病率会大大提高,同样的植株,如果光照的时间较短,移到光照较强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就比那些经过较长时间光照处理的植株较易发生脐腐病。

4 小结

番茄脐腐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说每次发病是由哪种具体的因子引起。大部分的报道都是从环境因子与Ca2+相互作用探究其发生的原因。Pill(1978)提出番茄脐腐病是一个数量性状的现象,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对番茄还是对其他作物,快速生长的器官内Ca2+浓度的降低和K+/Ca2+比例的升高都是反映生长速率的重要生理指标,且生长速率与GAs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喷施外源GAs可以提高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率。因为GAs能够阻碍Ca2+吸收和运输。喷施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以提高植株内Ca2+的浓度。Ca2+能够保护膜的完整性,降低渗透性,阻止胁迫因素引起的离子渗漏,GAs与Ca2+有着相反的作用,它可以破坏膜的完整性,增加膜的透性。因此对脐腐病敏感的品种不仅会由于Ca2+浓度太低而发病,而且GA的水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在番茄幼果中发现较高浓度的有生理活性的GA、较低的Ca2+浓度时,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但是,植株生长旺盛,Ca2+浓度较低并不一定预示着脐腐病发生的机率就高。因为细胞膨压的丧失和溶质的渗漏,可能只在由于各种胁迫因素如高盐、土壤水分缺乏、铵中毒而引起的膜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发生。当然,这些胁迫因素只有超过一定的限度才会诱导发病,而轻度胁迫还可增加植株对逆境的忍耐能力,降低脐腐病发生的机率。因为在轻度的逆境下,可以诱导ABA的合成,ABA可以降低GA的活性,提高植株对Ca2+的吸收能力。 综上所述,Ca2+在发生番茄脐腐病原因中所担当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尽管缺钙与脐腐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再把它看成是第一位的或独立的因素,番茄脐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不只是因为果实中Ca2+浓度过低。因此,控制番茄发生脐腐病的措施不应该只集中在提高果实内Ca2+的水平上,而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使植株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避免生长环境的急剧变化,减少几种环境胁迫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脐腐病发生的目的。

根芹菜


品种名称根芹菜

分类 绿叶菜类-芹菜
学名Apium graveolens L.

品种来源引进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地上部类似芹菜,地下部肥大,呈圆球形,膨大部分由短缩茎、下胚轴和真根上部组成。在肉质根结构上属胡萝卜类型。主要食用部分为次生韧皮部,具发达的薄壁细胞组织。

根芹叶片深绿色,肉质脆嫩,生长势强,单球重250~500克。根芹的花序为复伞形,花小,白色,异花授粉,但自交也能结实;果实为双悬果,有2个心皮,其内各含1粒种子,种皮呈褐色,粒小,有香味,千粒重约0.4克,种子寿命为3年。

性喜冷凉湿润,在土壤温度20℃时生长量大,在25℃则生长量较小,在炎热高温下易引起褐变和腐烂。宜于供水良好、富含有机质、轻松肥沃的土壤栽培。从发芽到幼苗期生长缓慢,播种到成苗需80~90天。

产量表现

亩产2000公斤左右。

类型和品种

常见的有普通种、早熟派立司等欧洲引进品种。普通种叶比芹菜小,叶柄不发达,有苦味,呈赤色或褐色,根呈圆锥形,根尖多分枝,根重约250克。早熟派立司叶多而宽,根呈近正扁圆形、早熟。

栽培技术要点

1.一般可春、秋两季栽培。夏季较冷凉的地区,可于2~3月份在大棚等保护地中育苗,4月定植于大田,初夏收获。另一季是于夏季在遮阳网防雨棚降温育苗,秋季定植,初冬收获,耐寒性较强,可覆草防冻,整个冬春均可采收应市。

2.用穴盘育苗最为理想。如用苗床育苗,则要假植1次,一般在3~4片真叶时按10厘米行株距分苗1次.苗床温度白天17~20℃、夜间12~15℃为宜。当幼苗长到9~10片叶时,即可定植。行株距25~40厘米见方。定植时尽量少伤根系,缩短缓苗期。因植株营养生长需要充足的氮肥和磷肥,肉质根的肥大生长吸收钾肥较多,应于植株生长前期结合浇水早施追肥,促进营养生长;后期供水要均匀,促进肉质根肥大。生长期还要及时摘除老叶和侧生枝叶,在肉质根肥大期间,可把根际土壤扒开,用刀割去肉质根侧根.使主根生长肥大,表面光洁,形状整齐。

3.一般在霜冻前采收,0~1℃条件下贮藏。冬季也可用肉质根促成栽培,生产嫩叶柄,温度要求14℃以上,可长出叶柄供食,风味独特。

4.在冬季寒冷地区,可于根芹菜收获时,选长势强壮、无病虫害、肉质根大且形状整齐、皮色一致的做种株。摘除黄叶、老叶,移栽到施入基肥的阳畦或大拱棚内,按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定植。栽后浇水,用透明膜覆盖保温、保湿,促进生根。缓苗后在简易条件下保护成株低温越冬,通过春化,第二年可抽薹、开花、采种。亦可将留种植株假植于阳畦或拱棚内,采取措施低温越冬,翌春取出,定植于露地采种。

5.在稍加一些保护即可越冬生长的地区,可用越冬栽培田,按标准选留种株。其余植株可采收上市。选留的种株于翌春抽薹开花,6月下旬到7月上、中旬收获种子。

6.主要的病害有斑枯病,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主要虫害为蚜虫,可用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营养与食用

根芹菜由叶芹演变而来,但比叶芹营养价值高。每100克食用部位含蛋白质1.5克、脂肪0.3克、糖类3.5克、维生素B10.05毫克、维生素B20.06毫克、维生素C8毫克、钙43毫克、磷115毫克、铁0.7毫克。

以脆嫩的肉质根和叶柄供食,可凉拌、炒食、煮食或作汤的香辛料。也是作馅的好材料。还可榨汁药用。

适宜地区
适宜春露地及秋冬季保护地栽培。

加工番茄套种小茴香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选用吐鲁番大粒小茴香或焉耆小茴香,加工番茄选用立原8号、新番9号、屯河8号等早熟品种或新番4号、屯河3号等中熟品种。

2. 种植模式

铺70厘米膜,膜上移栽两行番茄,膜两侧各条播1行小茴香。加工番茄平均行距60厘米,小茴香平均行距60厘米。

3. 播前准备

秋翻冬灌,秋施基肥2.5~3吨/666.7平方米,忌与茄果类重茬。翌年3月,施底肥二铵25千克/666.7平方米、硫酸钾10千克/666.7平方米、尿素10千克/666.7平方米,整地呈待播状态,机械铺管带、铺膜一次完成,提墒增温。

4. 栽培技术

(1)小茴香

①播种

3月中旬,当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5℃时,人工用条播机在膜两侧各条播1行小茴香,播种量1.2~1.5千克/666.7平方米。

②促苗防虫

出苗时,及时破板结,争取苗全、苗壮、苗齐。开花前一周喷施100~200克/6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1~2次。

③合理密植

小茴香平均行距60厘米,保苗密度7万株/666.7平方米。

④适时收获

6月下旬,当小茴香60%~70%的果实变浅黄色时,随熟随收,分批进行。

(2)加工番茄

①定植

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定植,一般在4月15日以后定植。定植前1天晚上滴水,保证膜下土壤湿润,定植后及时滴水,7天后滴缓苗水。定植深度以将土埋至子叶节以下为好,徒长苗采用卧栽。一膜两行,株距32~35厘米,行距膜上40厘米、膜间距80厘米,保苗密度3000~3300株/666.7平方米。

②中耕培土

及时中耕,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促进次生根的萌发。

③滴水

根据品种、植株长势和土壤肥力而定,长势强的品种要注意蹲苗。一般全生育期滴水9~11次,每次滴水量25~35立方米/666.7平方米。采摘前7~10天停水。

④施肥

全生育期滴肥按1顿果投肥12千克计算,N:P2O5:K2O=1:0.6:0.3。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肥、钾肥为主,增施硼肥、钙肥,做到一水一肥,每次3~3.5千克/666.7平方米。

⑤采收

加工番茄成熟后要及时采收,一般采摘3~4次为宜,机械采收可在成熟期集中采收。

5. 效益分析

小茴香产量80千克/666.7平方米,按照15元/千克计算,产值1200元/666.7平方米;加工番茄产量6000千克/666.7平方米左右,按照4.2元/千克计算,产值2520元/666.7平方米,加工番茄套种小茴香产值3720元/666.7平方米。

小拱棚茴香—大葱—大白菜高效种植技术


 我们推广的小拱棚茴香大葱大白菜种植模式,第一茬小拱棚茴香,每667平方米产量1500千克以上,经济效益1000元以上:第二茬大葱每667平方米产3500-4500千克,此茬大葱正是卖缺,经济效益2000-2500元;第三茬大白菜每667平方米产量6000-8000千克,经济效益1000元左右,三茬蔬菜每667平方米经济效益4000-4500元。

一、合理安排茬口

2月下旬在小拱棚内顶凌播种茴香,4月下旬-5月上旬收获。5月中下旬耕翻做畦后栽大葱,种后50天可陆续收获上市,到8月上旬全部收完。8月中旬初直播大白菜,11月上旬收获。

二、选用优种

茴香选用产量较高的北京大茴香,大葱选用山东章丘大葱,大白菜选用津绿75,80等。

三、栽培要点

1.小拱棚茴香

为种好春季小拱棚茴香,在上一年冬季要造墒整地、深耕13.2-16.5厘米,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优质粗肥4000千克、尿素15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二铵15千克。每667平方米播种量10千克。播后,每667平方米喷氟乐灵100克除草,随后起小拱棚。出苗后,开始放风,并逐步加大通风强度,进行炼苗管理。苗高7厘米左右时,开始迫肥浇水,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0-15千克。

2.大葱

5月下旬茴香灭茬后,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三元素复合肥30千克。平畦穴栽,每穴4-5株,株行距13.2厘米13.2厘米,栽后及时浇水。6月下旬如遇干旱应浇水,并随水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0-15千克。生长期间用百菌清或杀毒矾防治大葱紫斑病和霜霉病,用辛硫磷或功夫乳油防治葱蓟马和葱蝇。

3.大白菜

8月中旬初结合整地做畦,每667平方米施优质粗肥3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采用直播方式,每667平方米留苗2500-3000株。莲座期施发棵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结球期肥水猛攻,包心期每6-7天浇1遍水,结合头遍水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千克、硫酸钾10千克。白菜主要病害为软腐病和霜霉病,虫害有菜青虫和棉铃虫,可分别用农用链霉素、百菌清和害虫一扫光进行防治。

大棚大根萝卜


品种名称大棚大根

分类 根菜类-萝卜
学名Raphanus sativus L.

审(认)定年份2001年

审(认)定情况2001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京审菜2001023

选育单位 兴农种子(北京)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时无大梅花E-337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春萝卜品种,播种后大约65天左右成熟,叶色深绿,外叶少,可适当密植,根部非常整齐一致,根重可达1.0~1.3公斤。在低温弱光条件下仍能迅速生长,不易老化,不易抽苔。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根肩部有极浅色痕迹,表皮通体洁白如玉,根肉白色,产量高,生长势旺盛。

产量表现

区试平均亩产517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平畦栽培或垄栽,可在夜间温度稳定达到10℃以上时的露地和保温条件好的保护地中播种。

2. 施足基肥,追肥时每亩用120~225公斤硫酸铵或硝酸铵,施用完全肥料时增产效果明显。

3. 点播,亩用种量100克左右,间苗后,保持株行距为4020厘米。

4.在萝卜膨大期可适当叶面喷施0.3%硼砂或0.4%氯化钙与0.3%硼砂混合液,促进肉质根肥大。

5.经常中耕除草,在肉质根急速生长期,应平均7天浇1水,保持土壤湿润,直到收获前停止浇水。

6.注意加强温度管理,保持夜间在10℃以上,避免抽苔。

适宜地区 适宜北京平原地区春季栽培,在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初夏也可播种。

根甜菜(紫菜头)


品种名称根甜菜(紫菜头)

分类 根菜类-根菾菜(根甜菜)
学名Beta vulgaris L. var. rapacea L.

选育单位 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选育。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肉质根卵圆形,表皮较粗糙。肉质呈紫红色,富含糖分和矿物质。单根重400~500克,是主要食用部分,也可以提炼色素。长叶柄,大叶片。叶柄及叶脉均为紫红色,低温时叶肉也渐渐变紫。耐寒、耐热。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宜春、秋两季露地栽培,春季在地温上升至到10℃时播种(过早播种易抽薹).

2. 播种前施足有机肥,条播或穴播,栽植行距40厘米、株距10~15厘米。生

3. 长前期以施氮肥为主,中后期追施钾肥。

4. 追肥后及时浇水,水渗后稍干,随即松土并向根际部位拢土,同时剔除杂草和劣苗,立冬前收获。

5. 收获后的紫菜头可采取沟埋、窑藏等方法贮存,温度以控制在0~4℃为宜。

适宜地区 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

根芹菜温室栽培


名称根芹菜温室栽培

栽培类型 日光温室
蔬菜分类 绿叶菜-芹菜
适宜品种
品种分为黄色和白色2种,主要有早熟派立司、史户伊史,普通种、奥劳巴史德罗姆。

特征特性:

原产中梅沿岸沼泽盐渍土地,是由叶芹菜演变形成,以脆嫩的肉质根和叶柄供食用,营养价值高于叶芹。根芹菜喜欢冷凉湿润气候,不耐炎热。

栽培技术
1.育苗

根芹菜幼苗生长缓慢,从播种到定植需80~90天,若是夏季育苗,应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并要有防雨、遮阳设备。根芹菜根系受伤后不易恢复,最好用穴盘育苗,若采用128孔穴盘育苗可一次成苗,即不伤根,又易成活,便于移栽。如采用苗床育苗,在移栽时根部要多带土,尽量少伤根。当小苗长到3~4片叶时,结合2~3次间苗后定棵,长到9~10片叶时即可移栽到栽培畦中。

2.定植

定植前施足底肥,精细整地,做畦,畦宽2米,长度依温室跨度而定。定植时株行距不要过密,以30~40厘米25厘米为宜,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为准,利于根系恢复和幼苗成活。

3.管理

定植后立即浇一次水,连浇2水。缓苗后植株生长前期结合浇水追肥,促进营养生长和根系扩展。到植株生长旺盛肉质根肥大期要肥水齐攻。少吃多餐,注意氮、磷、钾的合理利用,浇水要均匀,有利于肉质根迅速膨大。肉质根膨大最适温度为20℃,高于25℃或低于15℃生长缓慢。管理期间不可忽视除草,植株长到25~30厘米时应及时摘除老叶和根部侧生枝叶,利于通风通光,减少养分消耗和病害发生,使肉质根正常膨大。另外,在肉质根膨大期间,把植株根部土壤扒开,去掉侧根,使主根肥大,并使肥大的主根达到表面光洁、形状整齐、品质好,商品价格高。当肉质根直径达5厘米时,可根据市场需求陆续收获上市。

病虫害防治
(1)根芹菜主要病害有斑枯病、灰霉病、叶斑病。可用75%百菌清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50%本菌灵1500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天1次,连喷2~3次。

(2)虫害主要有蚜虫,整个生育期均能为害,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10天喷1次,连喷2次。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