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ytophthora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大雄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大雄疫霉
病原介绍: 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茎、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病原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称大雄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扩展阅读

芦笋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oma stem spot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病原 Phoma lanceolata (Cke. et Ell.) Sacc. = Macrophoma lanceolata (Cke.et Ell.) Berl . Vogl.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暗褐色,直径123 ~ 200 (m);孔口突露,乳突状,大小13 ~ 19 (m),无分生孢子梗,产泡细胞宽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8 ~ 276 ~ 11(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芦笋枯萎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镰刀菌属
病原学名: Fusarium s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
病原介绍: 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棉絮状菌丝 , 分生孢子梗无色 , 上端为产孢细胞 , 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 , 常有大、小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多胞无色 , 略弯曲 , 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 有厚垣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苗床中的幼苗染病发生猝倒。成株染病 , 近地面茎基部具椭圆形红褐色病斑 , 软腐。运输过程中染病产生镰刀菌软腐 , 成为贮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镰刀菌侵入后呈水渍状 , 后变黄色或褐色 , 表面生有白霉 , 逐渐变成浅粉红色。
发病规律: 土壤含菌量高 , 遇 28℃ 高温条件易发病 , 温度低于 5℃ 则软腐状态受到抑制。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种子要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 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2) 贮藏、运输时须用空调设施,把贮藏温度控制在 3~4 ℃ , 并注意通风。(3) 施用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4)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10% 多抗霉素 ( 宝丽安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苗床中的幼苗染病发生猝倒。成株染病 , 近地面茎基部具椭圆形红褐色病斑 , 软腐。运输过程中染病产生镰刀菌软腐 , 成为贮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镰刀菌侵入后呈水渍状 , 后变黄色或褐色 , 表面生有白霉 , 逐渐变成浅粉红色。病原 Fusarium spp.,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略弯曲 , 顶端稍尖 , 无色 , 具 2~5 个隔膜 , 多 3 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 单胞无色 , 个别双胞。厚垣孢子圆形单胞 , 浅灰黄色 , 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土壤含菌量高 , 遇 28℃ 高温条件易发病 , 温度低于 5℃ 则软腐状态受到抑制。无公害防治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种子要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 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2) 贮藏、运输时须用空调设施,把贮藏温度控制在 3~4 ℃ , 并注意通风。(3) 施用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4)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10% 多抗霉素 ( 宝丽安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violet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紫卷担菌
病原学名: 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 Pat.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子菌属,紫卷担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病原中文名: 紫纹羽丝核菌
病原学名: Rhizoctonia crocorum Fr.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
病害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病原 Helicobasidium pirpureum Pat.异名P.mompa Thanaka Jacz. 称紫卷担菌(桑羽纹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根上可见紫褐色菌索或菌核。菌丝外生和内生,壁薄,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菌索、菌核。菌核半圆形,大小0.86~2.06(m),红紫色。子实体扁平,毛绒状深褐色;子实层浅紫红色,担子上着生担子孢子,担子无色圆筒形弯向一侧,由4个细胞组成,大小25 ~ 406 ~ 7 (m);担子每个细胞上长出1小梗,小梗顶端着生1个担子孢子。担子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或肾脏形,顶圆基部狭,大小10 ~ 255 ~ 8 (m)。该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致豆科、菊科、蔾科、蓼科、伞形花科多种紫纹羽病。无性态为Rhizoctonia crocorum Fr.称紫纹羽丝核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黄瓜绵腐病


病害中文名: 黄瓜绵腐病
病害英文名: Cucumber damping off and hit cottony leak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病原介绍: 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4.9~14.8(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7.4~10(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黄瓜
寄主英文名: cucumber

侵染部位: 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多在植株下部果实上发病 , 果实染病多从脐部或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 , 后扩展为黄褐色水渍状大型病斑 , 病健部分界明显 , 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至半个果实 , 造成果实腐烂 , 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cm 表土层越冬 ,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 ,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 ,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 ,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子孢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温度高于 30 ℃受到抑制 ; 适宜发病地温 10 ℃ ,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 但病菌尚能活动 ,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 利于发病。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 ,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 抗病力弱 , 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 , 地温低 , 光合作用弱 , 瓜苗呼吸作用增强 , 消耗加大 , 致幼茎细胞伸长 , 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 , 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 1~2 片真叶期发生 ,3 片真叶后 , 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 , 果实易染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种子和床土消毒用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倍液浸泡黄瓜种子 6 小时后带药催芽直至播种。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 如用旧园土 , 有带菌可能 , 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1g 对水 3000倍喷洒苗 床 , 也可把 lg 绿亨 1 号对细土 15~20kg。 或 30% 多?福 (苗菌敌) 可湿性粉剂4g , 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9g+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g 对细土 4~5kg 拌匀 , 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 17~20cm 深 , 水渗下后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2) 营养土消毒 连年种植蔬菜的营养土 , 育苗时也要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每立方米营养土用 1.5 g , 对水 3000倍均匀喷洒营养土 , 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 (3) 加强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 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 , 播前一次灌足底水 , 出苗后尽量不浇水 , 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 , 不宜大水漫灌。 (4) 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或雨雪天气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 , 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5) 果实发病重的地区 , 要采用高畦栽培 , 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 , 前期宜少浇水 , 多中耕 , 注意及时插架 , 以减轻发病。 (6) 发病初期喷淋 30% 苯噻氰(倍生) 乳油 1200 倍液 , 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 2~3L, 或 15% 恶霉灵 ( 土菌消 ) 水剂 45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染病 侵染幼苗的茎基部 , 引致幼苗猝倒。成株期染病主要为害果实 , 多在植株下部果实上发病 , 果实染病多从脐部或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 , 后扩展为黄褐色水渍状大型病斑 , 病健部分界明显 , 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至半个果实 , 造成果实腐烂 , 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除侵染黄瓜外 , 还为害丝瓜、西瓜、瓠瓜、冬瓜、节瓜、番茄、茄子、甜(辣)椒 等。北方棚室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普遍。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rum (Eds.) Fitzp. , 称瓜果腐霉 , 属卵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cm 表土层越冬 ,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 ,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 ,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 ,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子孢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温度高于 30 ℃受到抑制 ; 适宜发病地温 10 ℃ ,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 但病菌尚能活动 ,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 利于发病。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 ,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 抗病力弱 , 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 , 地温低 , 光合作用弱 , 瓜苗呼吸作用增强 , 消耗加大 , 致幼茎细胞伸长 , 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 , 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 1~2 片真叶期发生 ,3 片真叶后 , 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 , 果实易染病。防治方法 (1) 种子和床土消毒用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倍液浸泡黄瓜种子 6 小时后带药催芽直至播种。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 如用旧园土 , 有带菌可能 , 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1g 对水 3000倍喷洒苗 床 , 也可把 lg 绿亨 1 号对细土 15~20kg。 或 30% 多?福 (苗菌敌) 可湿性粉剂4g , 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9g+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g 对细土 4~5kg 拌匀 , 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 17~20cm 深 , 水渗下后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2) 营养土消毒 连年种植蔬菜的营养土 , 育苗时也要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每立方米营养土用 1.5 g , 对水 3000倍均匀喷洒营养土 , 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 (3) 加强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 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 , 播前一次灌足底水 , 出苗后尽量不浇水 , 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 , 不宜大水漫灌。 (4) 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或雨雪天气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 , 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5) 果实发病重的地区 , 要采用高畦栽培 , 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 , 前期宜少浇水 , 多中耕 , 注意及时插架 , 以减轻发病。 (6) 发病初期喷淋 30% 苯噻氰(倍生) 乳油 1200 倍液 , 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 2~3L, 或 15% 恶霉灵 ( 土菌消 ) 水剂 45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1000 倍液。

芦笋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芦笋,拼音:lúsǔn

拉丁学名:

别称:石刁柏、龙须菜,青芦笋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天门冬科,亚科:

族:,属:

主要产地

福建、河南、陕西等省

形态特征

一般高度大约有100-150厘米,叶呈针状。会结果实,红色,直径约有6-10毫米,属浆果。其嫩茎可作蔬菜食用。芦笋雌雄异株,虫媒花,花小,钟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花每1-4朵腋生,绿黄色;花梗长8-12(-14)毫米,关节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长5-6毫米;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较小,花被长约3毫米。浆果直径7-8毫米,熟时红色,有2-3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药用价值

凉,甘、苦。润肺镇咳,祛痰杀虫。

营养价值

芦笋嫩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另外芦笋中含有特有的天门冬酰胺,对心血管病、水肿、膀胱炎、白血病均有疗效,也有抗癌的效果,因此长期食用芦笋有益脾胃,对人体许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芦笋鸡丝汤
原料:
金针菇40克、豌豆苗40克、鸡蛋清80克、淀粉(蚕豆)30克、盐15克、味精5克、鸡油10克
做法:
1、鸡胸肉先切1/2厘米薄片,再切2厘米长丝,用蛋白、盐5克、太白粉30克拌腌20分钟。
2、芦笋沥干浸汁,切成长段。
3、金菇去沙根,冲净沥干。
4、豆苗摘取嫩心。5、鸡肉丝先用开水烫熟,见肉丝散开即捞起沥干。
6、高汤入锅,加肉丝、芦笋、金菇同煮。
7、待滚起加盐、味精、豆苗再滚起即可起锅。
8、淋加麻油即可。

飞碟瓜褐腐病


病害中文名: 飞碟瓜褐腐病
病害英文名: Flying dish pumpkin gra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笄霉
病原学名: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ley et Rav.) Thaxt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毛菌纲毛霉目,笄霉属,瓜笄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 , 无色透明 , 无隔膜 , 不分枝 , 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 , 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 , 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 40~50(m), 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 , 小孢子囊大小 13~14 11~12(m), 小孢子囊含 2~5 个孢子 , 多为 3 个 , 大小 10~13 5~8(m), 多为单胞 , 柠檬形至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 , 还可侵染甘薯等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飞碟瓜
侵染部位: 果实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飞碟瓜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Thaxt. , 称瓜笄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 , 长 3~6mm, 无色、无隔 , 端部宽基部渐狭 , 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 , 其上又生小枝 , 小枝未端又膨大为小泡囊 , 后又生小梗 , 顶端生出孢子 , 小型子包子 ( 分生孢子 ) 单胞 , 柠檬状或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面具纵纹 , 大小 12.5~21.3 8.8~12.5 m 。 该菌寄生性弱。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飞碟瓜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结球莴苣根霉烂叶病


病害中文名: 结球莴苣根霉烂叶病
病害英文名: Head lettuce Rhizopus leaf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黑根霉
病原学名: 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R.. stolonifer (Ehrenb. et Fr.) Vuill.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根霉属,黑根霉
病原介绍: 病菌假根发达 , 常从匍匐菌丝与寄主基质接触处长出 , 多分枝。孢囊梗直立 , 不分枝,2~8 根丛生在假根上 , 粗壮 , 顶端着生较大的球状孢子囊 , 大小 380~3450 30~40m。孢子囊球形至卵圆形 , 褐色或黑色 , 直径 80~285m , 孢子囊里生有很多特小的圆形孢囊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结球莴苣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受害叶叶缘呈黑褐色腐烂 ; 心叶受害全叶变黑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满黑色霉是本病重要病症 , 严重的叶片变黑腐烂。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囊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或在腐败的有机物上腐生或越冬。条件适宜时孢子囊中产生的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 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长势弱 , 伤口多或天气温暖潮湿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种植莴苣前 , 将所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 , 以减少菌源。 (2) 栽植密度适当 , 精心管理 , 减少伤口 , 避免病菌侵入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保护地特别注意通风散湿 , 防止该病发生。 (3) 发病初期喷洒 40% 多?硫 ( 灭病威 ) 悬浮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8% 波?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叶缘呈黑褐色腐烂 ; 心叶受害全叶变黑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满黑色霉是本病重要病症 , 严重的叶片变黑腐烂。病原 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 异名 R.. stolonifer (Ehrenb. et Fr.) Vuill., 称黑根霉 ( 匍枝根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病菌假根发达 , 常从匍匐菌丝与寄主基质接触处长出 , 多分枝。孢囊梗直立 , 不分枝,2~8 根丛生在假根上 , 粗壮 , 顶端着生较大的球状孢子囊 , 大小 380~3450 30~40m。孢子囊球形至卵圆形 , 褐色或黑色 , 直径 80~285m , 孢子囊里生有很多特小的圆形孢囊孢子。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囊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或在腐败的有机物上腐生或越冬。条件适宜时孢子囊中产生的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 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长势弱 , 伤口多或天气温暖潮湿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种植莴苣前 , 将所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 , 以减少菌源。 (2) 栽植密度适当 , 精心管理 , 减少伤口 , 避免病菌侵入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保护地特别注意通风散湿 , 防止该病发生。 (3) 发病初期喷洒 40% 多?硫 ( 灭病威 ) 悬浮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8% 波?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西芹缺钙心腐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缺钙心腐病
病害别名: 西芹心腐病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叶、茎、根
病害症状: 芹菜、西芹缺钙时 , 生长点的生理活动受阻 , 中心幼叶枯死 , 同时附近新叶的叶顶、叶脉间产生白色至褐色斑点。斑点融合后 , 与之相连的叶缘枯死 , 叶片萎缩。生长点中的嫩组织初为褐色至深褐色 , 后变黑枯死 , 因此又称心腐病。病害向下延伸到茎基和根部 , 发展很快 , 茎表面变褐干枯 , 剖开生长点 , 内部中空 , 呈褐色干腐状 , 略有酸味 , 后干枯但植株可继续存活。该病病程较长。缺钙株瘦小 , 如系采种株产量锐减。拔根观察可见根系少 , 呈黄褐色至黄棕色 , 根分枝 , 但根毛少 , 植株无新鲜感。该病易与细菌软腐病混淆。软腐病发病快、病程短 , 常造成植株夭折 , 并散发硫化氢恶臭。
发病规律: 缺钙会迅速出现心腐。若缺硼 , 即使有钙也不能利用 , 仍然要发生心腐 ; 若土壤中盐类浓度高 , 土壤中 EC 1.5ml 以上 , 钙也不能被利用会迅速出现心腐。此外 , 土壤水分少 , 干燥快 , 硼、磷、铝吸收减少易出现各种障碍 , 其中不仅硼吸收不正常 , 随之钙吸收也不正常 , 心腐病重。
病害分类: 营养失调
防治办法: (1) 选择中性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种植芹菜。酸性土壤每 667㎡ 施入 50~80kg 石灰 ; 碱性土壤施人生石膏粉 50~100 kg , 使土壤 pH 值达到或接近 pH6.5 。 (2)667 ㎡ 施人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000kg, 使土壤通气性好。前期氮、钾肥应充足 , 但后期不要大量施用氮、钾肥 , 否则会妨碍芹菜对硼、钙的吸收和利用。 (3) 夏季提倡采用遮阳网覆盖 , 浇水均匀适量 , 防止地温上升和干燥 , 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4) 田间出现上述心腐病症状时 , 叶面喷施美林高效钙 , 将母液按 1:300 的比例对水喷施 , 也可喷洒 0.4%~0.5% 的硝酸钙或 0.5% 的氯化钙溶液或 1% 的过磷酸钙溶液 , 隔 5~7 天 1 次 , 连喷 2~3 次 , 每 667㎡ 用量为 0.4~0.5kg。(5) 冬季大棚中栽植芹菜 , 要注意提高大棚内的地温 , 少施铵态氮 , 多施硝态氮 , 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土壤中 N、P、K、B、Ca 等元素含量 , 使土壤 EC 值为 0.5~1ml时 , 以利 Ca 的吸收和利用。注意钙肥不能与畜粪尿等含氮的肥料混合施用或贮存 , 否则会造成氮素挥发 , 也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或混存 , 否则磷肥效降低。

总体描述: 症状 芹菜心腐病在我国发生普遍 , 是为害严重的一种生理病害。芹菜、西芹缺钙时 , 生长点的生理活动受阻 , 中心幼叶枯死 , 同时附近新叶的叶顶、叶脉间产生白色至褐色斑点。斑点融合后 , 与之相连的叶缘枯死 , 叶片萎缩。生长点中的嫩组织初为褐色至深褐色 , 后变黑枯死 , 因此又称心腐病。病害向下延伸到茎基和根部 , 发展很快 , 茎表面变褐干枯 , 剖开生长点 , 内部中空 , 呈褐色干腐状 , 略有酸味 , 后干枯但植株可继续存活。该病病程较长。缺钙株瘦小 , 如系采种株产量锐减。拔根观察可见根系少 , 呈黄褐色至黄棕色 , 根分枝 , 但根毛少 , 植株无新鲜感。该病易与细菌软腐病混淆。软腐病发病快、病程短 , 常造成植株夭折 , 并散发硫化氢恶臭。病因 缺钙会迅速出现心腐。若缺硼 , 即使有钙也不能利用 , 仍然要发生心腐 ; 若土壤中盐类浓度高 , 土壤中 EC 1.5ml 以上 , 钙也不能被利用会迅速出现心腐。此外 , 土壤水分少 , 干燥快 , 硼、磷、铝吸收减少易出现各种障碍 , 其中不仅硼吸收不正常 , 随之钙吸收也不正常 , 心腐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中性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种植芹菜。酸性土壤每 667㎡ 施入 50~80kg 石灰 ; 碱性土壤施人生石膏粉 50~100 kg , 使土壤 pH 值达到或接近 pH6.5 。 (2)667 ㎡ 施人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000kg, 使土壤通气性好。前期氮、钾肥应充足 , 但后期不要大量施用氮、钾肥 , 否则会妨碍芹菜对硼、钙的吸收和利用。 (3) 夏季提倡采用遮阳网覆盖 , 浇水均匀适量 , 防止地温上升和干燥 , 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4) 田间出现上述心腐病症状时 , 叶面喷施美林高效钙 , 将母液按 1:300 的比例对水喷施 , 也可喷洒 0.4%~0.5% 的硝酸钙或 0.5% 的氯化钙溶液或 1% 的过磷酸钙溶液 , 隔 5~7 天 1 次 , 连喷 2~3 次 , 每 667㎡ 用量为 0.4~0.5kg。(5) 冬季大棚中栽植芹菜 , 要注意提高大棚内的地温 , 少施铵态氮 , 多施硝态氮 , 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土壤中 N、P、K、B、Ca 等元素含量 , 使土壤 EC 值为 0.5~1ml时 , 以利 Ca 的吸收和利用。注意钙肥不能与畜粪尿等含氮的肥料混合施用或贮存 , 否则会造成氮素挥发 , 也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或混存 , 否则磷肥效降低。

金皮西葫芦褐腐病


病害中文名: 金皮西葫芦褐腐病
病害英文名: Golden-skin summer squash Choanephora we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笄霉
病原学名: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ley et Rav.) Thaxt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毛菌纲毛霉目,笄霉属,瓜笄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 , 无色透明 , 无隔膜 , 不分枝 , 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 , 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 , 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 40~50(m), 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 , 小孢子囊大小 13~14 11~12(m), 小孢子囊含 2~5 个孢子 , 多为 3 个 , 大小 10~13 5~8(m), 多为单胞 , 柠檬形至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 , 还可侵染甘薯等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金皮西葫芦

侵染部位: 花、果实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小西葫芦和金皮西葫芦的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棚室栽培的金皮西葫芦 , 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 , 日照不足、湿气滞留、伤口多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金皮西葫芦染病,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Thaxt. , 称瓜笄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 , 长 3~6mm, 无色、无隔 , 端部宽基部渐狭 , 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 , 其上又生小枝 , 小枝未端又膨大为小泡囊 , 后又生小梗 , 顶端生出孢子 , 小型子包子 ( 分生孢子 ) 单胞 , 柠檬状或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面具纵纹 , 大小 12.5~21.3 8.8~12.5 m 。 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小西葫芦、金皮西葫芦外 , 还可侵染黄瓜、节瓜、金瓜、豇豆、烟草、辣椒、甘薯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小西葫芦和金皮西葫芦的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栽培的金皮西葫芦 , 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 , 日照不足、湿气滞留、伤口多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芦笋锈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锈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rus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天门冬柄锈菌
病原学名: Puccinia asparagi-bucidi DC.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天门冬柄锈菌
病原介绍: 病菌的锈孢子器乳白色 , 常分散为长条形组群 , 内含球形或卵形锈孢子 , 大小 15~21 18~27m, 孢子壁透明 , 厚 1m , 其上长有细刺。夏孢子堆粉状结构 , 黄棕至褐色 , 内含球形至椭圆形的夏孢子 , 大小 10~30 18~29m, 孢子壁金黄色 , 厚 2m, 有 4 个 赤道孔 ( 发芽孔 ) 。冬孢子堆浅黑褐色。 冬孢子大小 30~50 19~26 m, 双胞 , 隔膜处稍溢缩 , 孢子壁栗褐色 , 厚 10m。 孢子柄通常为孢子长的 2 倍。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叶、枝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枝。初生黄褐色稍隆起的病斑 , 即病菌夏孢子堆 , 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秋末冬初 , 病部形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 , 即病菌冬孢子堆。病情严重时 , 茎叶变黄枯死。
发病规律: 以冬孢子在病部越冬 , 翌春萌发产生担孢子 , 借气流传到茎叶上 , 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 后在叶背产生锈子腔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从腔顶出口处散出 , 靠气流传播蔓延 , 继续侵染石刁柏 , 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 以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到秋末冬初 , 低温季节又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 并转入越冬。本菌为单主寄生 , 孢子多型。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玛莉华盛顿等。 (2) 注意改善通风条件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田内湿度过高。 (3) 及时清洁田园。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或石硫合剂 , 气温高苗嫩时用 0.2 波美度 , 气温低、苗老时用 0.4 波美度液。隔 7~10 天 1 次 , 视病情连续防治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枝。初生黄褐色稍隆起的病斑 , 即病菌夏孢子堆 , 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秋末冬初 , 病部形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 , 即病菌冬孢子堆。病情严重时 , 茎叶变黄枯死。病原 Puccinia asparagi-bucidi DC., 称天门冬柄锈菌 , 属担子菌门真菌。病菌的锈孢子器乳白色 , 常分散为长条形组群 , 内含球形或卵形锈孢子 , 大小 15~21 18~27m, 孢子壁透明 , 厚 1m , 其上长有细刺。夏孢子堆粉状结构 , 黄棕至褐色 , 内含球形至椭圆形的夏孢子 , 大小 10~30 18~29m, 孢子壁金黄色 , 厚 2m, 有 4 个 赤道孔 ( 发芽孔 ) 。冬孢子堆浅黑褐色。 冬孢子大小 30~50 19~26 m, 双胞 , 隔膜处稍溢缩 , 孢子壁栗褐色 , 厚 10m。 孢子柄通常为孢子长的 2 倍。此外 , 有报道 Puccinia asparagi-lucidi Diet 也是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冬孢子在病部越冬 , 翌春萌发产生担孢子 , 借气流传到茎叶上 , 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 后在叶背产生锈子腔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从腔顶出口处散出 , 靠气流传播蔓延 , 继续侵染石刁柏 , 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 以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到秋末冬初 , 低温季节又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 并转入越冬。本菌为单主寄生 , 孢子多型。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玛莉华盛顿等。 (2) 注意改善通风条件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田内湿度过高。 (3) 及时清洁田园。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或石硫合剂 , 气温高苗嫩时用 0.2 波美度 , 气温低、苗老时用 0.4 波美度液。隔 7~10 天 1 次 , 视病情连续防治 2~3 次。

龙引芦笋1号


品种名称龙引芦笋1号

分类 多年生菜类-芦笋(石刁柏)
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

审(认)定年份2008年

审(认)定情况200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

审(认)定编号黑登记2008033

引种单位哈尔滨市龙江生态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山东潍坊引进的英雄一号芦笋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10厘米,株幅30.1厘米,茎数13~18个。嫩茎长柱形,粗细适中,平均茎粗1.40cm,单枝平均笋重18.2~19.8g。嫩茎整齐,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每一分枝高度52cm,笋头圆,顶鳞片包含紧密,且不易开散,笋头平滑光亮,顶端微细,脆嫩多汁。嫩茎颜色深绿,绿色部分可占96%以上。花小呈钟形,淡黄色,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后为红色,种子黑色,坚硬,半球形,稍有棱,千粒重28克。在适应区,嫩茎采摘至种子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是速冻出口的优良品种。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469.7公斤,较对照品种当地农家品种增产28.7%,20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632.0公斤,较对照品种当地农家品种增产36.0%。

品质分析

Vc含量21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1.78%,水分含量93.30%。

抗性

对叶枯病、诱病较坑,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接种鉴定结果:茎枯病病情指数8.92%。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前耕翻土地,用温水浸种子24小时后进行催芽,哈尔滨地区可以三月份温室育苗,也可以四月份塑料大棚育苗,苗龄60~70天,苗长20厘米左右时定植。

2. 定植时株行距为30150厘米,每亩栽苗1500株左右,定植期为5~6月中旬。大面积种植时,也可以在5月份露地直播。

3. 定植当年在生育期间每隔2个月就进行一次浇水追肥,以促进幼苗茁壮生长,在降霜前两个月停止追肥。进入正常收获的芦笋,在采收后,也应追施一定量的有机肥,有利于芦笋地下茎和根系发展,通常每年于嫩茎采收结束时,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芦笋对氮肥要求量大,其次是钾肥和磷肥。

4. 定植后及时查田补苗,确保全苗。缓苗后及时浇缓苗水。

5. 芦笋定植后当年不能采收嫩茎,第二年可少量收获嫩茎,第三年才能正常收获嫩茎。

适宜地区
适合北方地区温室栽培。

番茄脐腐病发生原因研究进展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脐腐病是一种生理病害的报道(Selby,1896),到了20世纪40年代,有人通过试验证明番茄脐腐病与钙素营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目前普遍认为缺钙尤其是果实顶端缺钙是引起番茄脐腐病的主要原因。但是以此为理论依据还不足以解释番茄脐腐病发生的机理。尽管脐腐病的研究历史已过百年,但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还没完全搞清楚。

1 发病症状

脐腐病发生时,首先在果实顶端出现一个或几个凹陷的斑点,渐渐变为暗绿色的斑块。从发病开始大约一周后,病斑扩展到最大面积,最后收缩或萎陷,在胎座的顶端形成一凹陷的革质状枯斑,病斑附近的果皮也从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脐腐病一旦发生,果实会提前成熟,并且比正常的果实小。脐腐病的初始发病期一般是在开花后的12-15天,这一时期果实体积增长相对较快,对钙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容易引起局部缺钙,导致脐腐病的发生。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果实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可发生。

2 缺钙与番茄脐腐病

之所以把缺钙作为导致番茄脐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番茄果实的顶端,Ca2+的含量最低,并且通常情况下发病果实中Ca2+的含量比正常的果实低。在Ca2+含量非常低的土壤中种植番茄,脐腐病的发生率较高,并时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叶片失绿,根和茎的伸长受阻,根尖、茎尖坏死等,因此在果实膨大期,喷施钙肥,尤其是在缺钙的条件下,可以降低脐腐病的发生率。 起初把脐腐病的症状表现归因于细胞壁失去了弹性,后来发现在细胞萎陷之前,由脐腐病引起的症状已表现出来。众所周知,钙对维持膜的完整性和选择透性是必需的,有人认为,脐腐病发生时,由于缺钙而导致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增加了通过细胞膜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导致膨压丧失,细胞液进入细胞间隙,使发病早期出现了水渍状病斑。但是有些学者发现发生脐腐病的果实与正常的果实相比,钙的含量没有大的差别。Franco(1999)发现即使果实顶端Ca2+浓度很高,也有脐腐病发生相当严重的现象。如果植株生长缓慢,即使在缺钙的条件下,脐腐病也不会发生。

3 环境的影响

3.1 生长抑制因子

盐胁迫、水分胁迫和铵毒害都可以诱导脐腐病的发生。自从Robbins(1937)报道增加盐的浓度会阻碍植株的生长、果实的发育,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以来,许多学者对高盐诱导脐腐病的发生做了大量的试验,取得了与Robbins相吻合的结果。但是也有人得出与此相矛盾的结果,对栽培在棉渣上的番茄增施NaCl,既没有提高脐腐病发生率,也没有降低果实中Ca2+的含量。所以,关于盐与脐腐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关于水分胁迫与脐腐病的关系,也有众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Selby(1896)首先提出脐腐病的发生与土壤干旱有关。有的学者认为脐腐病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因于水分胁迫,而是水分胁迫加重了脐腐病的发生。Obreza等发现当水分胁迫增加时,脐腐病发生率只是偶尔有增加的现象。据Adams等(1993) 报道,土壤含水量过高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 Robbins(1937)、Gerard(1968)等发现不仅植物吸收水分受阻加重了脐腐病的发生,而且过高的蒸腾速率也可以提高发病的机率。 在高温等逆境条件下,铵态氮肥阻碍了植株的生长,果实的发育,并且提高了乙烯的放出量,引起叶子的偏上生长。因此施用铵态氮肥或增加肥料中NH4+/N03-的比例都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加重病情。沙培番茄在坐果期施用铵态氮肥,一周内就会诱导脐腐病的发生。 以上这些因素通过间接地阻碍Ca2+向果实的供给导致局部缺钙而引起脐腐病的发生,其发生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阻碍根部对Ca2+的吸收;②使Ca2+在植株中的运输受阻;③叶片与果实对Ca2+的竞争效应。

3.2 生长促进因子

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因子也能诱导脐腐病的发生。在有效氮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植株生长较快,而脐腐病发生的机率也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在第一穗花开放之前,植株生长过快更容易诱发脐腐病。在果实膨大期,如果增加光照时间,提高温度,或者提高温度与增加光照相结合,这些生长促进因子都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病率。由此看来,在番茄花期喷施一些生长抑制剂可以降低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如施用GA合成抑制剂或堆肥来降低氮的吸收等。 有些学者认为,生长旺盛的植株脐腐病的发生率较高是由于细胞膜的生物合成需要较多的Ca2+,尤其在果实膨大期,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供应的Ca2+不能满足果实发育的需要。但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生长迅速和易发病的品种却不发病。

3.3 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脐腐病发生并不能只归因于某单一因子。对于Ca2+与番茄脐腐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少有人怀疑。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其他因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分胁迫与较高的蒸腾速率,水分胁迫与较高的温度,高温与高浓度的NH4+,盐胁迫与高温等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番茄脐腐病发生率,加重了发病果实的症状。 生长抑制因子和生长促进因子相互结合也可能导致番茄发生脐腐病。Adams等(1993)指出,脐腐病发生的原因通常是光照、温度和影响Ca2+吸收的环境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可能是诱发脐腐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高温、营养过剩、盐胁迫的条件下,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不同因子作用的先后顺序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开始灌溉条件较好的植株移到干燥的环境中,或者遮荫条件下生长旺盛、果实正常的植株移到没有遮荫的温室中,脐腐病的发病率会大大提高,同样的植株,如果光照的时间较短,移到光照较强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就比那些经过较长时间光照处理的植株较易发生脐腐病。

4 小结

番茄脐腐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说每次发病是由哪种具体的因子引起。大部分的报道都是从环境因子与Ca2+相互作用探究其发生的原因。Pill(1978)提出番茄脐腐病是一个数量性状的现象,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对番茄还是对其他作物,快速生长的器官内Ca2+浓度的降低和K+/Ca2+比例的升高都是反映生长速率的重要生理指标,且生长速率与GAs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喷施外源GAs可以提高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率。因为GAs能够阻碍Ca2+吸收和运输。喷施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以提高植株内Ca2+的浓度。Ca2+能够保护膜的完整性,降低渗透性,阻止胁迫因素引起的离子渗漏,GAs与Ca2+有着相反的作用,它可以破坏膜的完整性,增加膜的透性。因此对脐腐病敏感的品种不仅会由于Ca2+浓度太低而发病,而且GA的水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在番茄幼果中发现较高浓度的有生理活性的GA、较低的Ca2+浓度时,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但是,植株生长旺盛,Ca2+浓度较低并不一定预示着脐腐病发生的机率就高。因为细胞膨压的丧失和溶质的渗漏,可能只在由于各种胁迫因素如高盐、土壤水分缺乏、铵中毒而引起的膜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发生。当然,这些胁迫因素只有超过一定的限度才会诱导发病,而轻度胁迫还可增加植株对逆境的忍耐能力,降低脐腐病发生的机率。因为在轻度的逆境下,可以诱导ABA的合成,ABA可以降低GA的活性,提高植株对Ca2+的吸收能力。 综上所述,Ca2+在发生番茄脐腐病原因中所担当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尽管缺钙与脐腐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再把它看成是第一位的或独立的因素,番茄脐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不只是因为果实中Ca2+浓度过低。因此,控制番茄发生脐腐病的措施不应该只集中在提高果实内Ca2+的水平上,而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使植株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避免生长环境的急剧变化,减少几种环境胁迫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脐腐病发生的目的。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