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要求
草莓是一种营养和风味俱佳的果品,其独特的鲜食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典型1韵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坝上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400~1600米,年均气温2.5℃,属于高寒半干旱地区,7、8月平均气温为19.1℃、18.7℃,比较适合草莓果实生长发育。

苗木选择与定植
1. 播前准备

(1)土壤消毒。

草莓重茬生产病害严重,温室连续种植时,需要土壤消毒。土壤消毒的方法有多种,生产上使用溴甲烷和氯化苦进行土壤消毒,这两种物质高效、高毒,但使用不便。目前,生产上主要推广的是太阳能高温土壤消毒技术。草莓收获后(7月上旬至8月),清除草莓枯苗和杂草,每亩铺施富含有机质的堆肥2~5吨、石灰氮50~60千克,灌透水,土壤持水量70%~80%时进行旋耕40厘米,然后用旧塑料膜覆盖地面,同时再将温室和大棚密闭,通过太阳能使地表温度升至40℃以上,保持2周即能达到消灭杂草和杀死草莓枯萎病、黄萎病、根结线虫、地老虎等病虫草害的作用。

(2)整地施肥。

8月初开始整地,由于草莓根系浅,栽植株行距小,因此对肥料要求比其他果树要高,而且温室覆膜栽培,生育期不便土壤施肥,因此,耕作前要施足底肥,施用量一般每亩鸡粪不少于2吨或优质厩肥不少于5吨,并每亩施入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50千克。先将底肥均匀撒施,然后利用人工翻地或用机械旋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翻后灌水。

(3)高垄作畦。

南北向起垄,垄高30~35厘米,垄宽60厘米,两垄间距40厘米。高垄栽培的优点是有利于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耕作层土壤温度,有利于草莓根系生长。高垄栽培还方便覆盖地膜,提高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效果。另外,采用高垄栽培,草莓果挂在垄两侧,光照充足,着色好,不易烂果,果面干净。覆膜后铺设好滴灌管。

2. 栽培管理

(1)定植

①定植时间。8月下旬至9月初定植,为提高成活率,在栽苗前半天将整好的垄浇水,并计划好每棚、每半个或整个工作日能栽多少苗,做到秧苗随起随栽,避免风吹、日晒影响成活率。

②定植密度。草莓苗的定植密度主要取决于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地肥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于长势旺盛的品种,可适当稀植,长势弱的品种可密植。一般高垄栽培时每垄栽2行,株距为15~25厘米,每亩栽植10000株左右。

③定植方法。栽苗时,先按株行距确定位置,然后用铲刀在栽苗处插入土中开穴栽植,栽植深度地表与苗的新茎顶部相平,露出心芽为准,把苗放入,将根顺植于穴内,再添入细土压实。栽后浇定植水,一定要浇透,如发现有露根、淤心现象应立即调整,重新定植。

④定植方向。草莓的花序从新茎上伸出有一定规律,通常植株新茎略呈弓形,而花序是从弓前方向离心伸出。为了垫果和采果方便,使每株抽出的花序朝向同一方向,栽苗时应将茎的弓背朝向固定方向。高垄栽植时草莓弓背要向外,这样能使草莓结果时浆果挂在高垄两边,有利于光照和通风,减少果实表面湿度,减轻果实病害。

⑤定植深度。定植深度是草莓成活的关键。定植过深,苗心被土埋住,易造成秧苗腐烂;定植过浅,根茎外露,、不易产生新根,引起秧苗干枯死亡。合理的深度是苗心茎部与地面平齐。如果畦面不平或土壤过暄,浇水后易造成秧苗被冲或淤心现象,降低成活率。因此,定植前要特别强调整地质量,栽植时做到深不埋心,浅不露根。

定植后的管理
1. 营养生长期管理。

定植后1个月扣棚膜,也可根据采摘期扣膜。膜一定要密封,保证没有漏缝;棚膜不要有褶皱,以防冬季滴水,保温设施一定要严密,保证冬季保温效果。缓苗后要劈掉老叶、病叶、残叶,顺叶子的生长方向劈,要劈彻底、不留根,保留2叶1心。棚膜扣上后15天左右铺黑地膜。在保温开始后,植株第2片新叶展开时,喷施1次赤霉素,浓度5~10毫克/千克,每株用量5毫升。重点喷到植株的心叶部位。温度管理:在保温开始初期,为防止植株进入休眠矮化状态,促进花芽的发育,白天温度保持28℃~30℃,超过30℃要及时放风,夜间温度12℃~15℃,最低不低于8℃。

2. 花蕾期管理。

放入蜜蜂进行授粉。此期保持4~5片叶,将多的劈掉。通过保温设施以及风口调节棚内温度,闭棚前放严顶部、前端保温幕,增强保温性,第2天早上出太阳后打开保温幕。现蕾期要求白天温度25℃~28℃,夜间10℃~12℃,夜温不宜过高,超过13℃就会导致腋花芽退化,雌雄蕊发育受阻。安装硫磺熏灯杀菌,每晚定时开10小时左右,可根据电压高低等情况适当调节时间,第2天早上有硫磺味为宜。追肥:在花蕾期、花果期、采收期等时期,每20d左右追肥1次,每亩追三元复合肥8~10千克。

3. 花果期管理。

及时疏花疏蕾,每枝留3~4个果,摘除侧果、小果、畸形果。中午保持温度在22℃左右,昼夜温差要大些,以保证果实品质。

温度高时及时打开风口,增加通风量。注意预防白粉病,果或叶上呈现白色粉、网丝状物即为白粉病,见到后要及时摘除并处理掉。开花期白天适温23℃~25℃,夜间8℃~10℃,既有利于开花,也有利于授粉。

病虫害防治
1. 农业防治措施

(1)选用适宜栽培品种。

选用低温条件下开花多、花粉量大、果实大而整齐、着色好、酸味淡、畸形果少的丰香、明宝等品种。秋香、宝交早生、全明星等品种花粉少、畸形果发生较多,应配植春香、达娜等品种作授粉株,或放入蜜蜂,以利于授粉受精,减少畸形果,提高大果率。选用根系发达的无病壮苗,抗病能力强,生产出的草莓个大、产量高、品质优。

(2)施足优质基肥。

增施优质腐熟农家肥,可以为草莓生长、花芽分化、开花坐果和果实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大果个,提高果实含糖量和着色度,采用沟施与撒施相结合。

(3)实行轮作。

避免重茬,实行轮作能提高草莓的抗病力,减少畸形果和病虫果数量。不同品种混栽也有利于增强抗病性。

(4)实行生态防治。

调节棚内温湿度是控制发病的主要手段。首先,在棚内实行双行起垄移栽与全地膜覆盖技术,有利于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要实施滴灌或膜下浇水新技术,科学浇水,切勿漫灌,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温室连续种植草莓,在采收结束后要进行高温闷棚消毒。方法是:6月底草莓采收结束后,不要立即撤棚膜,先将土壤深翻,灌透水,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地膜或旧棚膜,密闭棚室,使土壤温度达到50℃左右,利用7~8月高温天气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

2. 主要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在保护地栽培中更易发生。该病主要侵害叶片和嫩尖、花、果、果梗及叶柄。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受害,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失去果实光泽并硬化,着色缓慢并丧失商品价值,严重影响浆果质量。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宝交早生、因都卡、新明星等较抗病。冬、春季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生长季及时摘除病残枝叶。栽培不宜过密,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通风通光,生长健壮。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交替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防霉宝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要点是早预防、午前喷药、喷周到,加大浇水量。喷药时要使叶的背面和芽的空隙间均匀着药,每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2)灰霉病。

主要侵害叶、花、果柄、花蕾及果实。叶上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空气干燥时呈褐色干腐状,湿润时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花及花梗发病,病部枯死,由花延续至幼果。果实被害时,最初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防治方法:控制施肥量、栽植密度和田间湿度,采用覆膜栽培,以防止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选用美国3号、红衣等抗病品种,及时摘除老、病、残叶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药剂防治: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洒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或用敌菌丹800倍液、抑菌灵600~800倍液、菌百清600倍液喷雾,每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定植前,每亩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千克,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采用日光温室栽培的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熏烟。

(3)病毒病。

多表现为斑驳、黄边、皱叶、镶脉等类型。除采用农业措施防治外,还应特别注意传毒媒介的防治。该病的传毒昆虫为蚜虫,用速灭杀丁等菊酯类农药防治蚜虫,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4)叶枯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萼片。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10天后再喷1次。

(5)红蜘蛛。

花序初显时,可喷洒克螨特2500倍液,隔7天再喷1次。结果期喷2次20%增效杀灭菊酯5000~8000倍液,隔5天喷1次。采果前2周禁用农药。

采收及采后管理
温室草莓果实以鲜食为主,必须在70%以上果面呈现红色时方可采收,冬季和早春温度低,要在8~9成熟时采收;早春过后温度逐渐回升,采收期可适当提前。采摘应在上午8:00~10:00或下午4:00~6:00进行,不摘露水果和晒热果,以免腐烂变质。采摘时要轻摘、轻拿、轻放,果上不要有手印,不要损伤花萼,不带果柄,同时要分级盛放并包装。收获后,将老、病、残叶和花果结束的残花枝劈掉,留2叶1心,可以促进二次结果。此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0℃~23℃,夜间在5℃~7℃即可(温度高时晚上可以适当开风口)。

备注《河北农业科技》2014,(13)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