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温州蜜柑萎缩病

分布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至今,日本几乎所有柑橘产区均有发生,尤以老产区为重。土耳其70年代初在爱琴海沿岸也有发现。80年代韩国亦报道有本病发生。国内从1985年以来四川、湖南 、湖北、广西、浙江、江西、上海、云南等省(区、市)均有发生。

寄主寄主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所有柑橘属植物和枳属、金柑属、西非枳属、印度枳属等近缘属植物都是感病的,但多数寄主植物不表现明显症状,处于隐症带毒状态。通过汁液接种,发现8科草本植物也感染此病。

发病症状
病树春梢新芽黄化,新叶变小,叶片两侧明显反卷呈船形,称为船形叶。展开较迟的叶片,叶尖生长受阻成为匙形,称为匙形叶。由于新梢发育受到影响,使全树矮化,枝、叶丛生。发病初期果实变小,但风味无明显变化,发病后期果皮增厚变粗,果梗部隆起成高腰果,品质降低。重病树果实严重畸形,受害树一般着花较多,落果重;在同一枝上,船形叶或匙形叶一般单独出现,但也有同时混存的,其症状的出现与温度有关,匙形叶在昼夜温差大时出现。

本病主要在春梢上表现症状,即使是重病树,夏秋梢亦不表现症状。此病在橘园中发生极为缓慢,一般从中心病株向外作轮纹状扩散。发病10年以上的橘树明显矮化,造成产量锐减,有时全无收成,苗木发病1年即受到严重损害。在自然条件下除为害温州蜜柑外,近年发现亦为害中晚熟柑类、脐橙等,在脐橙、伊予柑上表现为畸形果、小叶等症状。

病原
病原为温州蜜柑萎缩病毒Satsuma dwarf virus,SD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6纳米,存在于细胞质、液泡内,在枯斑寄主叶片内主要存在于胞间联丝的鞘内,呈一字形排列。鉴定该病毒常用的草本鉴别寄主有白芝麻、黑眼豇豆和美丽菜豆。

发生规律
病毒由嫁接和汁液传播;亦可通过土壤传播,可能是土壤中的线虫和真菌传毒;蚜虫不能传播;可以通过美丽菜豆种子传播,但不能通过芝麻和柑橘种子传播;亦不能通过菟丝子从感病的草本植物传到柑橘上。

防治方法
防治温州蜜柑萎缩病可采用指示植物(鉴别寄主)进行病害鉴定,以筛选无毒母本树。白芝麻是本病的最好指示植物,接种后几天如显示出褪绿斑,并变成坏死组织及有黄色晕环则表明其带毒,不表现症状的为无毒,再从无毒树上采穗培育无毒苗木。亦可将带毒母本树在白天40℃、夜间30℃(各12小时)热处理42-49天后发的芽,嫁接到实生枳砧上可以脱毒,但只经热处理56天而不经嫁接的树1年后仍带毒。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