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葡萄蔓割病

异名葡萄蔓枯病


分布西北等葡萄产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等省。

寄主葡萄等。

发病症状
蔓割病主要发生在蔓上,也为害新梢、果实和叶片。

(1)枝干:在蔓基部4-5个节的地方发病。发病初期发生暗紫褐色斑,逐渐变黑、变硬,表面纵裂,周围癌肿,容易折断。在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老蔓上发病较慢。病菌侵入木质部横切病部,可见暗紫色病变组织,呈腐朽状,要2-3年才发生枯死。病蔓生长衰弱,叶片色淡而小,卷缩变黄,多在冬季枯死,或春季发生黄绿叶丛死去。常在新梢抽出两周后发生,引起在绿枝叶中突然出现叶片枯黄的死蔓,受害十分显著。

(2)叶片:新梢发病时,叶色迅速变黄,叶缘卷缩,新梢全部萎缩,叶柄、叶脉、卷须常有紫黑色条斑。感染的叶肉出现细小、浅绿色或褪绿的形状不规则或圆形病斑,病斑具有黑色中心,沿叶脉边缘的叶肉皱褶或边缘下垂。沿主脉和第2道叶脉的叶肉出现深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叶柄也出现同样症状。坏死斑点最后脱落,引起穿孔。感染的叶组织变黄,然后变褐色。严重感染的病叶或叶柄引起树叶早落。

(3)果实:幼果发病生灰黑色病斑,果穗发育受阻。果实后期发病与房枯病相似,惟黑色小点粒更为密集。

病原
葡萄生小隐孢壳菌 Cryptosporella viticola(Red.)Shear,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葡萄拟茎点霉 Phomopsis viticola Redd,属半知菌亚门。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

病原以分生孢子器和潜伏于病部的菌丝体越冬;产生子囊壳的地区,则子囊壳也是主要的越冬器官。越冬后的菌丝于春末夏季温度回升,湿度大时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连同老的越冬分生孢子器,遇雨或吸湿后从孔口涌出孢子角,内含大量分生孢子,由于孢子角混有大量胶粘物质,不能靠气流传播,只能通过雨滴溅散、刮风带雨或昆虫媒介而传播。若天气干燥则孢子角变硬并盘蜷,再遇下雨时胶质物又吸水膨胀,分生孢子再次分散传播到寄主上,有4-8小时的雨露和高湿度,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并完成侵入。蔓枯病菌是一种寄生性程度不高的伤口寄生菌,分生孢子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因此,冬季埋土时枝蔓被扭伤或有虫伤、机械伤、冻伤等部位最容易成为病菌侵入和寄生的部位。病菌侵入后如寄主生命力并旺盛,抗性强,则病菌呈潜伏状态,潜育期都需要1个月以上,多数在当年不表现明显症状,待寄主生活力下降抗性减弱时才显症,需经1-2年后才能使枝蔓出现典型症状以至枯死。因此,当年的再侵染就不如其他病害那样发生频繁。

2.发生因素

(1)寄主抗病性:欧亚种葡萄较美洲种葡萄发病,蔓枯病发生严重些,如佳利酿、龙眼、法国蓝等品种,发病很重,有时造成毁灭性的为害。(2)气候因素:多雨、潮湿的天气利于发病。(3)栽培因素: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土层薄、肥水不足的果园,以及管理粗放,虫伤、冻伤多或患有其他根部病害的葡萄树发病均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肥水供应充足、合理,田间管理精细、及时,挂果负荷量合理,可保持植株旺盛的生活力增强抗病性。②冬季适时入土,加强防寒保护,尽量减少根、茎部损伤;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茎部蛀虫及其他根部病害,减少病菌侵入的机会。③及早发现老蔓上的病斑,用锋利的小刀将病斑刮除及至见到无病的健康组织,刮后将残体收拾烧毁。发现病枝梢或病果亦应随时剪除,收拾干净集中焚毁。

(2)药剂防治:①刮除病斑后,用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医用碘酒、S-921抗生素30倍液或21%复生AS 400-500倍液液涂伤口,以保护伤口不再受侵染。②在发芽前喷1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加波美5度石硫合剂。春末夏初,在病菌的分生孢子角分散传播之前,喷药防治,用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7%氢氧化铜WP 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WP 500倍液,或14%络氨铜AS 350倍液,或75%百菌清WP 500-600倍液。主要喷老蔓基部,以后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对可能受侵染的枝蔓再喷药1-2次。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