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葡萄轮斑病

寄主主要发生于美洲系统的葡萄,欧洲种或欧亚杂交种葡萄较抗病。

发病症状
只为害叶片,受害叶片初现红褐色不规则形的斑点,后扩大成圆形病斑,直径约2厘米。病斑正面有明显的深浅色泽相同的同心环纹,而病斑反面在天气潮湿时覆盖一层浅褐色的霉层,不显环纹。

病原
葡萄轮斑病为葡萄生扁棒壳Acrospermun viticola Ikata,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的一种真菌。病斑上浅褐色的霉层为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落叶上可形成子囊壳,呈黑色小粒点。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梗由病斑上的菌丝长出,顶端稍膨大,孢子梗有1―3个分隔,淡黄褐色,在其顶部轮生分生孢子,其后顶端又延伸并膨大,再次或多次轮生分生孢子,因此,分生孢子梗的长度差异甚大,其大小为30―300微米3―4微米。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淡灰黄色,有1―4个隔膜,其大小为7.5―16.3微米2-6微米。

子囊壳生于病落叶的表面,单生,初为圆筒形,基部较宽大,顶端渐细,成倒棍棒状,成熟后为黑色。子囊圆筒形,无色,大小为225―413微米2.5―3.5微米,子囊间无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线状,大小为152―280微米1―2微米,8个子囊孢子并列于子囊内。

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夏初温度上升,遇雨或湿度大时,子囊孢子成熟,通过气传,在叶片上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通过叶背气孔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传又进行多次的再侵染。北部葡萄产区一般7月下旬或8月上旬开始发病,9-10月为发病盛期。

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病害的发生,管理粗放、植株郁闭、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生亦较重。因其主要为害美洲葡萄品种,发病期又较晚,对当时产量影响较小,但若发病严重时,大量叶片早枯脱落,将影响越冬及下一年植株长势及产量,故仍不可忽视。

防治方法
搞好秋冬季清园和加强果园管理,具体措施与防治炭疽病、白腐病、褐斑病等相同;发病特别严重的果园,要淘汰感病的美洲葡萄品种,改种欧洲种或欧亚杂交种。

药剂防治,可使用与防治褐斑病相同的药剂,喷洒时期可略晚一点。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