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名称椰子死亡类病毒

科学分类 病毒:椰子死亡类病毒属、马铃薯纺锤块茎类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二类)

分布地区菲律宾

危害性状病树根系败坏,顶芽枯死,底叶脱落,花序短小、坏死,果少且小或无果。菲律宾从1914年发现椰子死亡病以来,约有4000万棵椰子树死亡。现在全菲律宾每年约有50万株病树干死。仅1986年由新出现的病树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有2000万美元以上。早期叶片上产生小的、形状异常的亮黄或桔黄色斑点,并随叶龄增长而扩大,愈合成大的条纹状斑块,于是老叶出现黄化和斑驳。晚期叶于变小、减少,嫩叶易碎,最后只有几片直立的叶子,随之整个树冠死亡。病树花期推迟,花序变短呈圆形,花败落、不结果。在叶片上出现症状一年左右,有的坚果比正常小些,但数量增多,果实呈圆形而不呈正常的三角形。随病情加重,果实则变小,并且伸长或变形,挂果量减少,甚至不挂果,许多果破裂。感病树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历时大约8-15年。椰子树上症状变化和品种有关。

生物特性环状和线状,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SSRNA),以单体和二聚体共价联结的环状或线状分子存在、长核酸形式是两个短核酸形式的二聚体类型。分离物的结构与病程有关。病害症状出现前,在嫩叶中观察到单体,随病害发展出现二聚体。

传染途径自然传播方式尚不清楚,种传率很低(小于 0.3%)。人工高压注射接种可以传毒。

防疫方法1.电泳检测。应用双向电泳法可以有效检测此种类病毒。第一向电泳是利用分子量的不同将类病毒与寄主核酸分开。第二向电泳是在变性条件下把类病毒的环状和线状分子分开(环状分子比线状分子跑得慢),从而确定有无类病毒。银染色技术的应用,将电泳检测灵敏度提高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的水平。 2.分子杂交。一类是RNA探针,即利用纯化的类病毒作RNA末端标记,进行RNA-RNA杂交。这种方法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制备出探针,但制备量少,一般不用此法。另一类是cDNA探针,这是将椰子死亡类病毒RNA先逆转录成与之互补的DNA(cDNA),然后再标记成为cDNA探针,只需少量RNA就能制备出大量探针。现在一般用此方法。探针的标记可以用同位素,也可以用非同位素。只要在样品中含有与探针互补的核酸则呈阳性检测结果。 3.PCR是目前用于类病毒检测更为理想的方法。 4.生物测定。人工接种的椰子幼苗,在心叶以下至少有3处嫩叶出斑点,同时植株生长变慢,叶子变小,新生时减少,到预定的结果时间不结果。槟榔(Areca catechu)、 borti棕榈(Coryphaelata)、马尾拉棕榈(Adonidia merrilli)、油棕、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和王棕榈(Oreodoxa regia)等,人工接种后,其嫩叶褪绿或出现桔红色斑点。由于潜育期太长(2-4年)很少有人用此方法。 5.禁止从疫区引进椰子种、苗。 6.引进的椰子种、苗在隔离检疫圃试种2年以上。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