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苦苣菜灰霉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sowthistle gra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苦苣菜葡萄孢
病原学名: Bortytis sonchina X. Y. Wang, L.X.Zhang Z.Y. Zhang sp. nv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苦苣菜葡萄孢
病原介绍: 在PDA上菌落初白色,后为白至灰白色,棉絮状,具腥味;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宽2.6~5.1(m);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少分枝,大小1500 ~ 35007.7 ~ 15.4 (m),全壁芽生葡萄孢式产孢,产孢细胞球形;分生孢子淡褐色,圆形至近圆形,个别椭圆形,大小6.8 ~ 13.56.8 ~ 13.5(m), 群体灰褐色。菌核少,单生,小,圆形,直径1~2(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菜

侵染部位: 茎、花

病害症状: 苦苣菜、苣荬菜的茎、花器及花托上染病后呈水渍状,并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层。
发病规律: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 体中营腐生生活 , 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 , 在田间存活期较长 , 遇到适合条件 , 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菌丝生长温限 4~ 32 ℃ , 最适温度 13~21 ℃ , 高于 21 ℃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 1~28 ℃ , 同时需较高湿度 ; 病菌孢子 5~30 ℃均可萌发 , 最适 13~29 ℃ ; 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 , 尤在水中萌发最好 , 相对湿度低于 95% 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 , 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 ,1~4 ℃接种后 1 个月产孢 ,20 ℃接种后 7 天即产孢 ; 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 , 只要具备高湿和 20 ℃左右的温度条件 , 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 , 为害时期长 , 菌量大 , 防治比较困难。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 , 又易产生抗药性 , 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 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 , 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 , 增加白天通风时间 , 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 , 达到控病的目的。 (2) 及时拔除病株 , 携出田外烧却。(3)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 65% 甲硫?霉威 ( 万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1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 50%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50%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30%异菌脲?环己锌( 灰斑王 ) 乳油 1000倍液、 45% 特克多悬浮剂 1000 倍液、 50% 百?硫悬浮剂 600倍液、 50% 多菌灵胶悬剂 800倍液或 40%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倍液、 50% 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隔 7~10 天一次 , 连续喷洒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苦苣菜、苣荬菜的茎、花器及花托上染病后呈水渍状,并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层。病原 Bortytis sonchina X. Y. Wang, L.X.Zhang Z.Y. Zhang sp. nvo.称苦苣菜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DA上菌落初白色,后为白至灰白色,棉絮状,具腥味;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宽2.6~5.1(m);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少分枝,大小1500 ~ 35007.7 ~ 15.4 (m),全壁芽生葡萄孢式产孢,产孢细胞球形;分生孢子淡褐色,圆形至近圆形,个别椭圆形,大小6.8 ~ 13.56.8 ~ 13.5(m), 群体灰褐色。菌核少,单生,小,圆形,直径1~2(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 体中营腐生生活 , 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 , 在田间存活期较长 , 遇到适合条件 , 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菌丝生长温限 4~ 32 ℃ , 最适温度 13~21 ℃ , 高于 21 ℃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 1~28 ℃ , 同时需较高湿度 ; 病菌孢子 5~30 ℃均可萌发 , 最适 13~29 ℃ ; 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 , 尤在水中萌发最好 , 相对湿度低于 95% 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 , 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 ,1~4 ℃接种后 1 个月产孢 ,20 ℃接种后 7 天即产孢 ; 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 , 只要具备高湿和 20 ℃左右的温度条件 , 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 , 为害时期长 , 菌量大 , 防治比较困难。无公害防治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 , 又易产生抗药性 , 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 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 , 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 , 增加白天通风时间 , 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 , 达到控病的目的。 (2) 及时拔除病株 , 携出田外烧却。(3)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 65% 甲硫?霉威 ( 万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1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 50%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50%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30%异菌脲?环己锌( 灰斑王 ) 乳油 1000倍液、 45% 特克多悬浮剂 1000 倍液、 50% 百?硫悬浮剂 600倍液、 50% 多菌灵胶悬剂 800倍液或 40%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倍液、 50% 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隔 7~10 天一次 , 连续喷洒 2~3 次。

编辑推荐

苦苣轮纹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轮纹病
病害英文名: Bitter sowthistle circular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微疣匐柄霉
病原学名: Stemphylium chisha (Nish.) Yamamot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匐柄霉属,微疣匐柄霉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5 根束生 , 褐色 , 顶端色稍淡 , 基部细胞稍大 , 顶端常较宽或膨大 , 呈截形 , 有 1~6个横隔膜 , 大小 15~51 6~8 m。分生孢子椭圆形 , 卵形 , 单生、淡褐色至褐色 , 无嘴喙 , 具纵横隔膜 , 隔膜处有溢缩 , 充分成熟后 , 表面具微疣 , 大小 24~47 10~20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 3~10mm 大小 , 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 , 中间颜色略淡 , 边缘深褐色 , 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 , 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 , 致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 , 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 ,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 , 潜育期 5~7 天。气温 18~22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2) 适期播种 , 不要过密 , 及时追肥浇水 , 使植株健壮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 3~10mm 大小 , 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 , 中间颜色略淡 , 边缘深褐色 , 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 , 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 , 致叶片枯死。病原 Stemphylium chisha (Nish.) Yamamoto,称微疣匐柄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 2~5 根丛生或单生 , 直或略弯曲 , 顶端常较宽或膨大 , 截形 , 褐色。分生孢子单生 , 椭圆形至卵形 , 浅褐色或褐色 , 有纵、横隔膜 , 成熟后表面生微疣。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 , 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 ,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 , 潜育期 5~7 天。气温 18~22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2) 适期播种 , 不要过密 , 及时追肥浇水 , 使植株健壮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苦苣敌敌畏烟害


病害中文名: 苦苣敌敌畏烟害
病害英文名: Endive DDVP smoke injure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在棚室中栽植苦苣等绿叶蔬菜时,苦苣叶片上产生许多白色坏死斑点,或叶尖和叶缘黄化卷曲,严重的坏死区叶片枯焦,且向叶中间扩展,致一片片叶子干枯,多全株受害,发展快,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即显症,未见病征。
发病规律: 在棚室封闭的条件下点燃了自制的或商品敌敌畏烟剂等杀虫剂熏杀白粉虱、蚜虫、红蜘蛛时,用药量过大,超过了苦苣能够忍受的量,就会发生敌敌畏药害或烟害。棚室干燥或气温高受害重。
病害分类: 有害物质
防治办法: (1)发现产生烟害后马上通风换气降温。(2)及时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3)不要使用非商品烟雾剂,使用商品烟雾剂时不要加大用药量,或延长熏烟持续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总体描述: 症状 在棚室中栽植苦苣等绿叶蔬菜时,苦苣叶片上产生许多白色坏死斑点,或叶尖和叶缘黄化卷曲,严重的坏死区叶片枯焦,且向叶中间扩展,致一片片叶子干枯,多全株受害,发展快,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即显症,未见病征。病原 在棚室封闭的条件下点燃了自制的或商品敌敌畏烟剂等杀虫剂熏杀白粉虱、蚜虫、红蜘蛛时,用药量过大,超过了苦苣能够忍受的量,就会发生敌敌畏药害或烟害。棚室干燥或气温高受害重。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产生烟害后马上通风换气降温。(2)及时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3)不要使用非商品烟雾剂,使用商品烟雾剂时不要加大用药量,或延长熏烟持续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bacterial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分类地位: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介绍: 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称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莴苣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辽北地区苦苣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技术
苦苣别名花叶菜,属于一二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南部及东印度,是欧洲的重要生食蔬菜之一。我国栽培历史不长。仅在大城市郊区有少量栽培。近年来,铁岭市也有少量种植。
1. 种植
苦苣菜栽培季节主要分为春、秋两季。辽宁地区特别是辽北地区在4月末~9月初可在露地种植。如果利用保护地在早春及冬季结合保护地栽培等措施,更容易做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进行舂播应提早,可延长其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可利用温床育苗,当有7~9片叶时定植,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露地播种可行直播,但需间苗以利植株生长。秋播可分早秋播和晚秋播。早秋播种,于当年冬季收获;晚秋播种,于翌年3~4月收获。
2. 田间管理
苦苣在生长期间要根据植株长势及天气状况进行浇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长前期需浇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浇水的原则为:幼苗期不干不湿,防止秧苗老化和徒长。发棵期适当控制水分,使根部向深发展。莲座期后叶部生长迅速,要保证供水充足:生长后期和采收前水分不能过多,以免导致软腐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同时,根据土壤板结状况,结合浇水进行中耕松土。到生长盛期,结合浇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叶片生长,使其增大增厚,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减轻苦味,并使其品质柔嫩,可实行软化栽培。当植株叶簇长茂盛后,将外叶扶起,束扎顶部并培土,经2~3周即能获得内叶黄白的苦苣。凡能使叶片不见光线并保持适度干燥的措施,均可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植株移植到地窖、覆盖草帘等。秋冬季可将植株移栽在阳畦或存于菜窖进行软化。
3. 留种
苦苣菜留种多在秋季播种,防寒过冬,到春季带土移植于采种田,或就地间苗后留种。通常株行距均为30厘米。在6月前后抽薹开花,可达到结实饱满的目的。
4. 采收
苦苣可在叶片旺盛生长期开始时,剥外叶分批采收上市。一般播种后90~100天,叶片已充分长大,外观植株丰满时可整株采收。采后的苦苣很容易失水萎蔫,需及时上市,或加工净菜上市,把苦苣清洗干净后,在荫凉处晾去余水,再用保鲜膜包装,贮存于2~4℃库内,陆续上市。

灰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灰菜,拼音:huīcài

拉丁学名:

别称:粉仔菜、灰条莱、灰灰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藜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粗壮,有楼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校;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花期8~9月。果期910月。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

药用价值

味甘,性平。有小毒。清热利湿,止痒透疹。具有清热泻火、通便、解毒利湿、止痒透疹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

营养价值

灰菜嫩茎叶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c、挥发油等。

白子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白子菜,拼音:báizǐcài

拉丁学名:Gynuradivaricata(L.)DC.

别称:接骨丹、茹童菜、大绿叶、土田七、散血姜、明月草、鸡菜、大肥牛、叉花土三七、白背三七、百子菜、富贵菜、菊三七、鸡菜、白背菜、又闻又清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桔梗目,亚目:

科:菊科,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千里光族,属:菊三七属

主要产地

广东、海南、香港、云南

形态特征

白子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块状,坚实,具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常常紫红色;被白以柔毛。单叶互生,多聚生于茎的下部,稍厚,略带肉质;茎下部叶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卵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有时有两耳,边缘有粗锯齿和白色睫毛,齿尖有腺体,两面具柔毛,有短叶柄;茎上部叶的边缘有时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成扩展的伞房花丛,黄色;总苞1列,总苞片膜质,总苞基部有数枚小苞片;全为管状花,冠管上部膨大,先端5齿;雄蕊5;花柱先端分成2条,有细长钻形附器。瘦果深褐色;冠毛多数,白色。花期5-6月;果期8-11月。

生长习性

白子菜生于山坡草地、荒坡和田边潮湿处。

药用价值

白子菜甘、淡,寒。有小毒。清热解毒,舒筋接骨,凉血止血。用于支气管肺炎,小儿高热,百日咳,目赤肿痛,风湿关节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乳腺炎,疮疡疔肿,烧烫伤。

白子菜图片

猪毛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猪毛菜,拼音:zhūmáocài

拉丁学名:SalsolacollinaPall.

别称: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猪毛缨、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中央种子目,亚目:

科:藜科,亚科:

族:猪毛菜族,属:猪毛菜属

形态特征

猪毛菜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枝淡绿色,生稀疏的短糙硬毛或无毛。叶丝状圆柱形,肉质。生短糙硬毛,长2~5厘米,宽0.5~1毫米,先端有硬针刺。花序穗状,生枝条上部;苞片宽卵形,先端有硬针刺;小苞片2,狭披针形;花被片5,膜质,披针形,结果后背部生短翅或革质突起;花药矩圆形,顶部无附属物;柱头丝形,长为花柱的1.5~2倍。胞果倒卵形,果皮膜质。种子横生或斜生,顶端平;胚螺旋状,无胚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生村边、路旁、荒地戈壁滩和含盐碱的沙质土壤上。

药用价值

猪毛菜味淡,性凉。归肝经。平肝潜阳,润肠通便。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猪毛菜图片

瓢儿菜


植物名称瓢儿菜

学名Brassica chinensls

异名 塌棵菜、榻古菜
所 属 科十字花科

所 属 属芸苔属

分布 原产于我国,上海、南京一带栽培最多,近年北京引入。

描述
二年生草本,有时作一年生草木栽培。株高30~40厘米,全体无毛,墨绿色或深绿色。根粗壮,顶端有短颈。茎短而丛生,上部分枝。基生叶密生,莲座状,圆卵形或倒卵形,厚而皱折,长10~20厘米,墨绿色或深绿色,不裂或基部有1~2对不显著裂片,全缘或疏生圆齿,中脉宽;叶柄白色,宽8~20毫米,多少有边缘,有时生有叶的裂片;茎生叶近圆形或长圆卵形,长4~10厘米,全缘,抱茎。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花淡黄色,直径10~12毫米,较花梗为短。萼片长圆形,长3~4毫米。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7毫米,有短爪。长角果,线形,长2~4厘米;喙宽而粗,长4~8毫米,粗圆锥状。种子球形,直径1毫米,深棕色。花、果期5~6月。

用途 叶作蔬菜供食用,质柔嫩滑腻,烧、炒、煎、煮均佳,为冬季蔬菜之一。

珍珠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珍珠菜,拼音:zhēnzhūcài

拉丁学名:

别称:田螺菜、白花蒿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报春花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多少被黄褐色卷曲柔毛。根茎横走,淡红色。茎直立,高40-100厘米,圆柱形,基部带红色,不分枝。叶互生,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散生黑色粒状腺点,近于无柄或具长2-10毫米的柄。总状花序顶生,盛花期长约6厘米,花密集,常转向一侧,后渐伸长,果时长20-40厘米;苞片线状钻形,比花梗稍长;花梗长4-6毫米;花萼长2.5-3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周边膜质,有腺状缘毛;花冠白色,长5-6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5毫米,裂片狭长圆形,先端圆钝;雄蕊内藏,花丝基部约1毫米连合并贴生于花冠基部,分离部分长约2毫米,被腺毛;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

生长习性

常生于荒地、山坡、草地、路边、田边和草木丛中。

药用价值

味辛、微苦,性平。清热化湿、消肿止痛、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冬寒菜


植物名称冬寒菜

学名Malva crispa

所 属 科锦葵科

所 属 属锦葵属

分布 原产于东亚。我国南方有栽培。北京近年也偶有种植。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植物。冬寒菜高60~85cm,根系较发达,茎直立,叶互生、圆形,花簇生于叶腋,淡红或紫红色,花期为6~7月。果为蒴果,扁圆形。栽培品种主要有紫梗冬寒菜(生长势很强,较晚熟)、白梗冬寒菜(较耐热,较早熟)等品种,主要在春季和秋季栽培。

营养价值
每100克冬寒菜的嫩茎叶中含干物质10克,其中含蛋白质3.1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3.4克,纤维素1.5克,胡萝卜素8.98毫克,维生素B10.13毫克,维生素B20.30毫克,维牛素C55毫克,尼克酸2.0毫克,钙315毫克,磷56毫克,铁2.2毫克,并含有效中药药用成分黏液质和锦葵酸。

食疗与保健
冬寒菜的嫩茎叶可作汤菜,或洗净切细后用猪肉炒,或制冬葵扒鸭。煮葵菜粥,沸水焯后切碎凉拌等均可。

冬寒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行水、滑肠的作用;对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等症有疗效。民间认为,脾虚肠滑者忌食,孕妇宜慎食。

栽培技术要点:

冬寒菜喜冷凉湿润气候,不耐高温,生长适温为15~2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喜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忌连作。耐肥力强,需肥量较大,主要以氮肥为主。每次收割后应及时追肥浇水,生长旺期,更要追加水肥。采收期为10月至次年3月。

繁殖多采用种子繁殖法。

食用:以幼苗或嫩茎叶供食,其食用期由幼苗开始直至开花初期,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可炒食或作汤,食用时有滑润的口感。

保健功能:其根、茎、叶和种子,性寒,有利尿、催乳、润肠、通便等功能。

京水菜


品种名称京水菜

分类 绿叶菜类-京水菜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chinenseis Makino var

品种来源原产地日本。目前国内栽培的品种主要是从日本引进的千筋京水菜。

品种描述
英文名

Non-heading Mus-tard,Water Mustard

别名

水菜、千筋菜、千筋水菜、水入菜、千筋京水菜等。

科属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

植物学特征

主根圆锥形,多须根,再生能力较强。茎短缩,叶簇生,分株力极强,成株呈丛生状。叶片深裂成羽状,叶柄较细长,断面圆形,腹部有浅沟。花序复总状,花黄色。果实为长角果,种子近圆球形,黄褐色,千粒重1.7克左右。

生物学特性

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条件,在18~20℃温度下生长良好,低于10℃时生长滞缓,不耐高温。喜充足的光照和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排水良好的土壤。

类型与品种

按熟性的不同可分为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种三种类型。

营养价值
每100克京水菜的茎叶中含水分94.04克,维生素C53.90毫克,钙185.0毫克,钾262.5毫克,钠25.58毫克,镁40毫克,磷28.9毫克,铜0.13毫克,铁2.51毫克,锌0.52毫克,锰0.32毫克,锶0.93毫克。

食疗与保健
京水菜具有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特有的清香,品质柔嫩,是大锅涮肉的上好配菜,可作汤、炒食,也可腌渍后食用。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以秋季和春季露地栽培为主,冬季温暖地区可进行秋冬季栽培,北方冬春季可进行保护地栽培。

2. 可采用直播,也可行育苗移栽。早春育苗宜在保护地中进行,晚霜过后定植,苗龄30天左右,每亩用种量约50克。

3. 种植行距为26~30厘米,株距为20厘米,或行距60厘米,株距50厘米(收大棵)。

4. 直播者苗高15厘米以上时即可间拔上市。

5. 育苗移栽者定植后30天左右,可从基部采收分株,也可在植株封垄后整株收获。

6.注意及时防治病毒病、黑斑病、蚜虫、白粉虱等病虫害。

营养与食用

以嫩株、嫩叶供食。每100克鲜样富含维生素C53.9毫克、钙185.0毫克、钾262.5毫克,并具有特殊的风味,清脆柔嫩,可用沸水汆后凉拌或做火锅配菜涮食,也可炒食、做汤料或腌渍后食用。

适宜地区 日本栽培较多,近年我国自日本引入在北京等大城市郊区种植推广。

龙须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龙须菜,拼音:lóngxūcài

拉丁学名:AsparagusschoberioidesKunth

别称:雉隐天冬、黄西菜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亚目:百合亚目

科:百合科,亚科:

族:天门冬族,属:天门冬属

主要产地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甘肃

形态特征

龙须菜草本。根细长,茎上部和分枝具纵稜,叶窄条形,镰刀状,花每2-4朵腋生,黄绿色,雌花和雄花近等大,浆果熟时红色,通常有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龙须菜具有喜温、耐阴、不耐热、不耐霜、不耐涝,对土壤选择性不严格,但土层深厚肥沃,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壤更有利于龙须菜生长。

药用价值

龙须菜是一种野生名菜,具有浓郁的芳香气味,有清热解毒、助消化等功效,可治感冒、便秘等症。

龙须菜图片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