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柑橘赤衣病
病害英文名: Citrus pink disease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鲑色伏革菌
病原学名: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et Br.、Pellicularia solmonicolo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伏革菌属,鲑色伏革菌
病原介绍: 菌丝体白色网状,边缘羽毛状,担子果扁平,膜质,典型的呈粉红色,边缘白色,其中产生宽圆形担子。担子平列,上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顶端圆,基部略尖,平滑,大小8.6~15.86.3~11.2(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柑橘
寄主英文名: citrus

侵染部位: 枝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枝条或主枝,发病初期仅有少量树脂渗出,后干枯龟裂,其上着生白色蛛网状菌丝,湿度大时,菌丝沿树干向上、下蔓延,围绕整个枝干,病部转为淡红色,病部以上枝叶凋萎脱落。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白色菌丛在病部越冬,翌年,随橘树萌动菌丝开始扩展,并在病疤边缘或枝干向阳面产出红色菌丝,孢子成熟后,借风雨传播,经伤口侵入,引起发病。担孢子在橘园存活时间较长,但在侵染中作用尚未明确。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在夏秋雨季来临前,修剪枝条或徒长枝,使通风良好,减少发病条件。(2)春季橘树萌芽时,用8~10%的石灰水涂刷树干。(3)及时检查树干,发现病斑马上刮除后,涂抹10%硫酸亚铁溶液保护伤口。(4)发病后及时喷洒70%代森锰锌干悬粉或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隔2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枝条或主枝,发病初期仅有少量树脂渗出,后干枯龟裂,其上着生白色蛛网状菌丝,湿度大时,菌丝沿树干向上、下蔓延,围绕整个枝干,病部转为淡红色,病部以上枝叶凋萎脱落。病原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et Br. 称鲑色伏革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系蔷薇色薄膜,生在树皮上。担子棍棒形或圆筒形,大小23~1356.5~10(m),顶生2~4个小梗;担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形,顶端圆,基部具小突起,大小9~126~17(m)。无性世代产出球形无性孢子,单细胞,无色透明,大小0.5~38.57.7~14(m),孢子集生为橙红色。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白色菌丛在病部越冬,翌年,随橘树萌动菌丝开始扩展,并在病疤边缘或枝干向阳面产出红色菌丝,孢子成熟后,借风雨传播,经伤口侵入,引起发病。担孢子在橘园存活时间较长,但在侵染中作用尚未明确。本病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生较烈,尤其多雨的夏秋季,遇高温或橘树枝叶茂密发病重。防治方法 (1)在夏秋雨季来临前,修剪枝条或徒长枝,使通风良好,减少发病条件。(2)春季橘树萌芽时,用8~10%的石灰水涂刷树干。(3)及时检查树干,发现病斑马上刮除后,涂抹10%硫酸亚铁溶液保护伤口。(4)发病后及时喷洒70%代森锰锌干悬粉或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隔2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