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葡萄半穿刺线虫病

分布该线虫地理分布很广,已知有5个生理小种。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葡萄产区发生危害。在我国安徽、河南、江苏一带的葡萄园中也偶有发生。

寄主只寄生柑橘和葡萄。

发病症状
葡萄植株被半穿刺线虫侵染后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能看到根部的异常表现。被侵染的根部常常附着一些土壤颗粒,颗粒里含有半穿刺线虫雌虫的虫体。根常形成过多的分枝,或者形成不规则的弯曲,有时在根表面能见到大面积坏死。受害的葡萄地上部表现生长势弱、产量降低。

病原
半穿刺线虫Tylenchus semipenetrans Cobb,属垫刃目,环线虫总科,半穿刺线虫亚科,半穿刺线虫属(Tylenchulus)。

半穿刺线虫是一种较小的线虫。未成熟的侵染性雌虫体长0.25-0.36 mm,纤细(a=15-20),线条形。头区圆形,头架稍硬化。有一短粗的口针(12-15 m),口针基球圆形。中食道球相当发达,有一明显的瓣门。后食道腺被肠子包围,但与肠子有明显的分界。排泄孔位于虫体后部,大约体长的76.9%-84.2%处,紧靠阴门的前端(V=90%)。单卵巢,直肠与肛门的颜色暗淡。阴门后的尾部短,逐渐变细,到末端变钝圆。成熟的雌虫围在根表面,身体部分埋人根组织。

雄虫比未成熟的雌虫稍长(体长0.33-0.40 mm),纤细。雄虫不取食,口针较短(10-12 m),口针基部球稍膨大。食道退化。排泄孔在身体后面或中间。交合刺长14-18 m,无交合伞。尾部细长,末端圆形。二龄幼虫细长(雌性幼虫体长0.295-0.364 mm)。头区圆形,与未成熟的雌虫相似。口针强壮,长12-14 m,比雄虫短。排泄孔大约在身体中部(于体长的52%-56%处)。尾部变窄到变细、变长,最后变成圆锥形,但末端成圆形。

发生规律
半穿刺线虫是固着性半内寄生线虫。适宜于在壤土、沙壤土和黏壤土中生存。线虫的卵产在葡萄根外面的黏胶物质中,在24℃下2周即可孵化。一龄幼虫蜕皮形成二龄幼虫,此时二龄幼虫仍保存在卵中,幼虫从卵壳内爬出可侵染植株。侵入的幼虫身体前部分伸长并深入到皮层的薄壁组织中,而身体后部仍留在根外。幼虫蜕皮3次成为成虫,雌虫在原位置继续生长、膨大,可占满它已经侵入的每个皮层细胞,此时身体后部膨大成囊状,内部充满生殖器官。在26℃适宜的寄主上,9周便完成一次生活循环。

雄虫幼虫蜕皮形成三龄幼虫后才离开黏胶物质,然后再蜕皮二次形成雄成虫。雄性幼虫和雄成虫均不取食,但在土壤中活动,寻找雌虫交配。半穿刺线虫可以两性交配繁殖,但也可以进行孤雌生殖。用雌虫的二龄幼虫接种根部,在没有雄虫的情况下,线虫仍然能繁殖。

雌性幼虫取食根细胞表面,未成熟的幼虫然后侵入到皮层。在线虫头部周围,有6-10个皮层薄壁细胞变成滋养细胞,而线虫头部常停在一个细胞内。滋养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细胞质浓稠,细胞壁加厚。但每个细胞内的细胞核膨大,中央液泡消失。这些细胞不分裂,不扩大。当雌虫头部接近内皮层时,常形成一层包被。大约1周后,雌虫进入到中柱鞘,并形成膨大的体型。

防治方法
栽种时,严防将带线虫的苗木带入葡萄园里。用温水(45℃,25分钟)浸葡萄苗木的根,或用化学药剂浸治。选择抗半穿刺线虫的砧木,并嫁接理想的接穗。此外在栽种前向葡萄园灌溉含有药剂的水,或用杀线虫熏蒸剂处理土壤。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