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柑橘根线虫病

分布分布于世界上各个栽培柑橘的地区,但主要分布于美国及日本。在我国首先发现于广东,目前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浙江等省也有为害。

发病症状
病原线虫侵入小根皮层细胞后,导致小根稍膨大,比正常小根粗短,畸形,易脆碎,缺乏正常根应有的黄白色光泽。许多侵入皮层的雌成虫,尾端黏滑的卵囊互相融合,并黏连土壤微粒、细沙,使小根表面不平,呈现茸毛状,但不形成根瘤。由于根皮组织被破坏而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使根皮受伤呈黑色坏死,受害严重时皮层与中柱易分离。病株地上树冠部分,表现与干旱和营养不良相类似的症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才发黄或呈青铜色,缺乏新的生长活力,最后叶片脱落,顶端小枝枯死。落叶严重的病树,翌年春梢抽发迟,叶小而薄,转绿迟缓,花、果易落,树势明显衰退,导致产量下降。发病树在园间零星分散,可以整株严重落叶,也可以同一株树只半边或1-2个枝条严重落叶,表现出慢性衰退,但不枯死,发病严重的树很少结果。

病原
柑橘根线虫又叫柑橘半穿刺线虫,属于线虫纲,垫刃目,半穿刺科。雌成虫产卵前分泌胶状物形成卵囊,并产卵于其中。卵似肾形,无色,大小为55―69微米30―37微米,卵在卵囊内发育为1龄幼虫。在柑橘根皮栖息为害的雌成虫和形成的卵囊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明显的瘤状物,瘤状物聚集常将雌成虫完全掩盖,单个栖息的雌成虫的卵囊和虫体末端露于根外。幼虫和成虫无色,体表环纹细,2龄幼虫爬出卵壳后,虫体呈线状,体长280-340微米,前端稍钝圆,末端尖细,幼虫经4次脱皮后变为成虫。雄成虫呈细线状,体长300―500微米,体宽11―15微米。

发生规律
根线虫主要侵染源是带有线虫卵、幼虫或雌虫的土壤和病根。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在卵囊内发育为1龄幼虫,仍藏于卵内,经1次脱皮后破卵而出,成为2龄侵染幼虫,活动于土壤中,由流水传播到柑橘幼嫩根上为害,亦可由带有线虫的土壤、肥料、农具及人畜传播,带线虫苗木调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根线虫在四川江津为害甜橙,1年发生6―7代,以卵和幼虫在土壤和根上越冬,翌年3月上旬发新根时2龄幼虫开始侵入新根为害,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中旬和10月底出现7次成虫高峰,11月下旬土壤温度降至15℃以下,即以卵和幼虫休眠越冬。完成1代所需天数随土壤温度而异,春季18―21℃时,需32―42天。

防治方法
1.培育无虫苗木

轻发生区选用前作为禾本科作物的土地育苗,重发区则选用前作为水稻的田地育苗。如必须在发生地育苗首先应反复犁耙翻晒土壤,以减少土壤中线虫数量,然后在播种前半个月每667平方米撒施3%呋喃丹或10%克线磷颗粒剂5―10千克,或15%铁灭克颗粒剂4―5千克,或10%克线丹颗粒剂3―4千克,或80%二氯异丙醚乳油5―7千克(加水泼浇),随即耕翻覆土,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2.虫苗消毒处理

有虫实生苗和嫁接苗,可用46―47℃热水浸泡根系10分钟,或用48℃热水浸泡根系15分钟,杀死线虫,此温度还有刺激橘苗生长的作用。

3.橘园选择及消毒处理

定植柑橘的园地必须经过严格检查,以确保土壤中不带线虫。如不得不使用带有线虫的土地定植柑橘,必须在定植前半个月每667平方米拌土撒施上述杀线虫剂,然后耕翻覆土。

4.受害树处理

可根据土壤肥力,适当增施有机肥料,并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开沟排水,沙性重的土壤,逐年增加黏性土,改进土壤结构,均可减轻为害程度。

发生较重的树,可在1―2月间挖除5―15厘米深表土层的病根和须根团,保留水平根和粗大根,然后每株施石灰1.5―2.5千克,并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减少线虫,复壮树势。亦可在早春2―3月间耙开树冠下3―5厘米深的表土层,或在树冠下近外围的地面,挖一宽为30―40厘米,深为10―45厘米的环沟,每平方米拌土撒施3%呋喃丹或10%克线磷颗粒剂7.5―10.5毫升(加水泼浇),施后覆土压紧,如能先挖除受害根再施药,效果更好。药后要增施肥料,以促进增发新根,迅速恢复树势。上述杀线虫剂除二氯异丙醚外,其余均为高毒农药,应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施用,施药后的橘园,严禁种植蔬菜、西瓜等短期作物。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