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豆瓣菜褐斑病
病害英文名: Watercress brown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水田芥尾孢
病原学名: Cercospora nasturtii Pass.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水田芥尾孢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 , 丝状 , 淡褐色 , 大小 20~100 4~6.5 m。分生孢子细棒状或鼠尾状 , 直或稍弯 , 具数个横隔 , 无色 , 大小 20~80 3~5 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豆瓣菜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 , 直径 3~5mm, 褐色 , 具明显或不明显轮纹。严重时叶斑密布 , 致叶片干枯。
发病规律: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 染和再侵染 , 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在我国南方 , 不存在越冬而只存在越夏问题。越夏场所多为遗落田间的病残体 , 或旱地留种株上。种植季节天气温暖多湿或偏施过施氮肥利于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2) 重病区及早喷洒 40% 多菌灵?硫磺悬浮剂6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 , 直径 3~5mm, 褐色 , 具明显或不明显轮纹。严重时叶斑密布 , 致叶片干枯。病原 Cercospora nasturtii Pass., 称水田芥尾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 , 丝状 , 淡褐色 , 大小 20~100 4~6.5 m。分生孢子细棒状或鼠尾状 , 直或稍弯 , 具数个横隔 , 无色 , 大小 20~80 3~5 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 染和再侵染 , 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在我国南方 , 不存在越冬而只存在越夏问题。越夏场所多为遗落田间的病残体 , 或旱地留种株上。种植季节天气温暖多湿或偏施过施氮肥利于发病。

编辑推荐

绿色豆瓣菜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名称绿色豆瓣菜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绿叶菜-豆瓣菜
栽培技术
1.育苗

(1)种子处理

①精选种子。选籽粒饱满、皮色光亮、净度高、纯度高、发芽率98%以上的夏播红豆、黑豆、青豆,晒种1~2天。将种子放人缸、盆或其它容器,再倒人足量的清水,随即搅动3~5分钟,凡不发芽和有病的种子,都会漂浮起来,用笊篱捞净,倒掉多余水。再进行一次精选,对病杂破秕粒,严格把关,随时剔除。

②浸种。播种前根据市场需求,实种面积,每平方米需播种1.5~2.5千克,称出种子,放入25~30℃的温水中,每10千克豆种用水40~50千克。为防病害,每900千克水中需加入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20克。浸泡10~12小时,每10千克豆种用无根豆芽素1支(2毫升),将药液倒入水中,搅匀后再倒入种子浸泡、经10小时,待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大豆不皱皮,捞出稍晾,即可播种。

(2)精细播种

①铺土:在整平的畦面上,铺撒2~3厘米厚的过筛营养土,整平,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和含氧量,土的湿度约50%〔手握成团,一松即散〕。前茬收后,应清除畦内所有土沙,运出棚外,重新铺土,方可进行下茬栽培。

②播种:把经过处理的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力求匀平,每平方米播1.5~2.5千克干种。市场畅销时取上限,反之用下限。

③覆纱网:播种后多用窗纱盖在种子上面,既便于取沙,节省用工,又减少生产中沙的浪费,还能使沙的重复利用率得到提高。

④盖沙:覆纱网后,其上再盖一层2~3厘米厚的细沙(含水量50%),搂平即可。

2.定植后管理

(1)洒水

播后8~10个小时,当种子萌动露白,进行第一次洒水(蓄水池内取水),水量为干种子量的8~10倍〔下同〕,冬季稍小,夏季稍大,以后夏季每天一次,春秋季2~3天一次,冬季4~5天一次。

(2)除沙

播后30~40个小时,种子的下胚袖开始伸长,大约长至1.5~2厘米,沙层出现裂痕,为了减轻上面沙的阻力,需要去除沙层。除沙时动作要轻,不要伤害豆芽。取出的细沙可倒在畦头的便道上,下次再用。取沙后将纱网取出,然后大量洒水,将余沙冲到畦面,使豆芽全部裸露出来。

(3)温度与光照

萌芽最低温度6℃,适温20~25℃、棚温要控制在25~30℃。夏季外部草苫全关闭,内部用布匹或麻袋沾水覆盖。冬季外部草苫9:00-16:00全部揭开,以提高棚温,内部覆盖黑色塑料薄膜。当豆芽长至8厘米时要去掉盖膜,使其接受阳光照射,增色转绿。

(4)喷药

一是无根素、收沙后第一次喷洒,即用1支(2毫升)无根素对水2~2.5千克喷洒6平方米(下同),以后夏季每天一次,其它季节2~3天一次。二是增粗剂,当胚根长至5~6厘米时,开始喷洒增粗剂,即1支(2毫升)增粗剂喷洒6平方米,以后隔天一次。夏季气温高,豆芽发育快,要多施无根素,少施增粗剂,施药浓度适当降低。冬春季节气温低,豆芽生长缓慢,要少施无根素,多施增粗剂。所谓多与少,只是相对而言,要根据天气、地温、豆芽的长势适当增减,灵活运用。

3.收获

当豆芽长到15厘米左右,子叶匀称,芽梗适中,色泽鲜亮时即应采收。采收过晚,易形成纤维素,降低品质和商品价值。采前浇水1次。

采收要仔细,小心拔出后,每0.5千克捆成一捆,捆扎要结实、整齐,尽量除掉种皮和杂质,力求外表美观。然后小心装筐,外运或上市。每千克豆种可生产8~12千克绿色豆瓣菜。

雪菜病毒病及其防治


 雪菜又名雪里蕻Crispi folia foliosa Bailey , 为芥莱的一种分蘖芥品种。慈溪市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种植, 经过精加工, 制成咸菜或风干成 霉干菜 , 畅销全国各地, 深受消费者欢迎。

由于长期种植和近年复种指数提高(秋、冬两季种植), 及优质感病品种的引进推广, 病毒病逐年加重, 轻则损失20 %~ 40 %, 重则全田绝收, 成了雪菜生产的主要障碍。探索关键性防治技术措施, 旨在控制该病危害, 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经试验、示范, 取得了显著结果。现将该病病原物、传播途径、关键性技术报道如下。

1  病原物

在杭州湾镇选取上海鸡冠雪菜、吴江雪菜两个品种的病毒病样株, 经浙江大学病毒中心实验室检测, 把2 个样株叶片研磨出组织汁液, 用铜网沾取后经2 %磷钨酸(pH6.7)染色, 经JEM -1200EX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32 000 ~ 52 000 倍视野下观察到大量线型病毒粒子, 确认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

2  传播途径和有翅蚜消长规律

芜菁花叶病毒经萝卜蚜、桃蚜刺吸病株传播。1998 年8 ~ 12 月, 设置黄盆3 个逐日系统观测有翅蚜消长规律, 8 月下旬有翅蚜开始上升, 9 月上旬出现第1 次转移峰, 9 月8 日单盆平均35.5 头;11 月中旬出现第2 次最大转移峰, 11 月15 日单盆222 头。这2 次转移峰正值秋播、冬播雪菜苗期, 与病毒病主要感染期相吻合。防治(避)有翅蚜是预防雪菜病毒病的关键时期。

3  预防雪菜病毒病的关键技术

试验区设(1)32 目白色聚乙烯防虫网;(2)32 目蓝色聚乙烯防虫网;(3)25 目银光聚乙烯防虫网; (4)常规育苗, 即苗床用10 %吡虫啉1 500 倍液防治蚜虫, 用5 %抑太保乳油1 000 倍液+20 %杀灭菊酯 3 500 倍液防治小菜蛾、猿叶甲、黄曲条跳甲, 间隔7 d 1 次;(5)空白对照。品种为上海鸡冠雪菜。

苗床面积14.1 m2 , 网纱宽幅2.4 m , 小拱棚高度 0.7 m ,(1)~ (5)处理苗床育苗3 次重复, 移栽入大田同样3 次重复, 面积为15.4 m2 。大田期施肥防病、治虫管理条件一致。示范区4 种处理不设重复。(1)、 (2)处理苗床面积81.4 m2 , 移栽入大田814 m2 , (3)、 (4)处理苗床面积8.1 m2 , 移栽入大田81 m2 。

4  考查方法和结果

试验区移栽当天每小区随机拔取秧苗20 株, 考查虫害株率和软腐病株发病率。移栽入大田后第 15 天考查病毒病株发病率;收割当天每小区随机考查50 株雪菜病毒病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并考查每小区的实收产量。示范区采收当天每处理随机取样50 株, 考查病毒病株发病率和软腐病株发病率, 并称重, 按实际种植密度计算产量。

5  结果
5.1  试验区考查结果

苗床秧苗虫害株率(1)~ (5)处理分别为 1.67 %、1.67 %、0 、96.67 %、100 %。与对照比, (1)~ (4)处理防虫效果为98.33 %、98.22 %、 100 %、3.33 %。移栽后第15 天考查病毒病株发率, (1)~ (5)处理分别为14.7 %、18 %、14.7 %、 26.7 %、32.7 %, 与对照比较防效分别为55.1 %、 44.9 %、55.1 %、18.4 %;(1)~ (3)覆膜与常规处理比较, 防效分别为45 %、32.5 %、45 %。采收当天考查病毒病株发病率(1)~ (5)处理分别为11.3 %、 16.3 %、20.7 %、27.3 %、42.4 %, 覆膜与对照比防效分别为73.3 %、61.1 %、51.2 %、35.6 %;与常规处理比较防效分别为58.6 %、39.6 %、24.2 %。

每小区实收折算产量, (1)~ (5)分别为 3 321.75 、3 055.10 、3 212.70 、2 659.65 、2 182.90 kg/667 m 2 。比对照分别增产1 138.85 、872.2 、 1 029.8 、476.75 kg , 增产率为52.17 %、39.96 %、 47.18 %、21.84 %。当时市场价格为0.28 元/kg , (1)~ (4)比对照分别增收318.88 、244.22 、356.72 、 133.49 元/667 m 2 , 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菜用番木瓜疮痂病


病害中文名: 菜用番木瓜疮痂病

病害英文名: Papaya Cladosporium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番木瓜枝孢
病原学名: Cladosporium caricinum C. F. Zhang et P. K. Chi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番木瓜枝孢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暗褐色有分隔,顶端或中间膨大成结节状,大小39~1833~5(m)。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具密生的细刺,多无隔,个别1~2个隔膜,串生,近无色至浅橄榄褐色,大小4~16.22.5~5(m)。该菌在PSA培养基上25℃培养7天,菌落直径3.9cm,平铺,粉质,灰绿色至暗绿色,边缘白色,背面墨绿色。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菜用番木瓜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沿叶脉两侧现不规则形白斑,后转成黄白色,圆形至椭圆形,加厚以后呈疮痂状,大小1.7~3.3mm。发生多时,叶片有皱缩。湿度大时,病斑上着生灰色至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该菌属弱寄生菌,多数是第二寄生菌或腐生菌,常出现在衰老的叶上,植株生长后期扩展较快。番木瓜生产中初始菌源数量和温湿度条件常是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湿气滞留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种植穗中红-48、台农2号、台农6号、红妃、红肉等优良品种。(2)秋末冬初,彻底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3) 生长季节注意通风透光,严防湿气滞留。(4)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65%甲硫?霉威(克得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发生严重时,连续防治2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沿叶脉两侧现不规则形白斑,后转成黄白色,圆形至椭圆形,加厚以后呈疮痂状,大小1.7~3.3mm。发生多时,叶片有皱缩。湿度大时,病斑上着生灰色至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南均有发生。病原 Cladosporium caricinum C. F. Zhang et P. K. Chi,称番木瓜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暗褐色,有分隔,顶端或中间膨大成结节状,大小39~1833~5m。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具密生的细刺,多无隔,个别1~2个隔膜,串生,近无色至浅橄榄褐色,大小4~16.22.5~5m。该菌在PSA培养基上25℃培养7天,菌落直径3.9cm,平铺,粉质,灰绿色至暗绿色,边缘白色,背面墨绿色。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该菌属弱寄生菌,多数是第二寄生菌或腐生菌,常出现在衰老的叶上,植株生长后期扩展较快。番木瓜生产中初始菌源数量和温湿度条件常是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湿气滞留持续时间长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种植穗中红-48、台农2号、台农6号、红妃、红肉等优良品种。(2)秋末冬初,彻底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3) 生长季节注意通风透光,严防湿气滞留。(4)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65%甲硫?霉威(克得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发生严重时,连续防治2次。

菜用番木瓜环斑病毒病


病害中文名: 菜用番木瓜环斑病毒病
病害英文名: Papaya ring spot virus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华南番木瓜环斑病毒
病原学名: Papaya ring-spot virus South china,RRSV
分类地位: 马铃薯Y病毒科,华南番木瓜环斑病毒
病原介绍: 病毒粒体 线状 , 略弯曲 , 大小 600~800 12(nm)。 致死温度 53~60℃ 10 分钟 , 体外保毒期 8~24 小时 , 稀释限点 1000 倍 , 潜育期 14~21 天 。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菜用番木瓜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初发病时,新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顶叶变小,严重花叶或皱缩黄化,见彩版。病树上部的叶柄、嫩茎及青果上产生大量水渍状条纹、环纹、环斑或同心圈斑,冬春期间病树叶片大多脱落,只顶端部有黄色、质脆或皱缩的小叶。果实染病产生水渍状环纹、圈斑或同心轮纹斑。4~6月及10~11月发病最多。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均有发生。
发病规律: 病毒由汁液摩擦传染,桃蚜、棉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我国还可由橘二叉蚜、橘蚜、杏溢管蚜传播。广东每年10月中旬后,桃蚜迁入进行传播,翌年3月中旬陆续羽化迁飞,迁飞的带毒蚜虫常是新栽番木瓜初侵染源。3月底至4月进入迁飞高峰,5月迁飞完。病株内病毒5天运转到全株。病树显症前6天,由介体传播,田间当有翅蚜迁入高峰后10~30天,出现发病高峰。
病害分类: 病毒
防治办法: (1)选用台农5号、台农6号、穗中红-48、红妃、红肉等优良品种。(2)提倡采用防虫网,防止传毒蚜虫进入棚室,这是防治番木瓜病毒病的关键。此外,采用秋季塑料棚育苗、春季定植、施足基肥、重施追肥、及时砍除病树、冬春季加强治蚜等办法也可有效防治。天气干旱管理粗放,介体蚜虫发生量大利其流行,应加大防蚜力度。每年3月以后喷 10% 吡虫啉(一遍净)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半月防治1次,共喷药4次,做到治蚜与砍除病树相结合,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才能取得好的防效。(3)发病初期喷洒2%宁南霉素 (菌克毒克) 水剂5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24%混脂酸?铜水剂(毒消) 600倍液,对病毒病防效高于70%。此外,还可试用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7.5%克毒灵水剂、3.95% 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均有效。(4)北方冬暖大棚栽植番木瓜时,亦应注意防朗。北方种植菜用番木瓜,只有把病毒病防住了,才能获得成功。

总体描述: 症状 是番木瓜最重要的毁灭性病害。初发病时,新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顶叶变小,严重花叶或皱缩黄化,见彩版。病树上部的叶柄、嫩茎及青果上产生大量水渍状条纹、环纹、环斑或同心圈斑,冬春期间病树叶片大多脱落,只顶端部有黄色、质脆或皱缩的小叶。果实染病产生水渍状环纹、圈斑或同心轮纹斑。4~6月及10~11月发病最多。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均有发生。病原 Papaya ring-spot virus South China(PRSV),称华南番木瓜环斑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线状,略弯曲,大小600~80012nm。致死温度53~60℃10分钟,体外保毒期48小时,稀释限点10-3,潜育期14~21天。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由汁液摩擦传染,桃蚜、棉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我国还可由橘二叉蚜、橘蚜、杏溢管蚜传播。广东每年10月中旬后,桃蚜迁入进行传播,翌年3月中旬陆续羽化迁飞,迁飞的带毒蚜虫常是新栽番木瓜初侵染源。3月底至4月进入迁飞高峰,5月迁飞完。病株内病毒5天运转到全株。病树显症前6天,由介体传播,田间当有翅蚜迁入高峰后10~30天,出现发病高峰。无公害防治法 (1)选用台农5号、台农6号、穗中红-48、红妃、红肉等优良品种。(2)提倡采用防虫网,防止传毒蚜虫进入棚室,这是防治番木瓜病毒病的关键。此外,采用秋季塑料棚育苗、春季定植、施足基肥、重施追肥、及时砍除病树、冬春季加强治蚜等办法也可有效防治。天气干旱管理粗放,介体蚜虫发生量大利其流行,应加大防蚜力度。每年3月以后喷 10% 吡虫啉(一遍净)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半月防治1次,共喷药4次,做到治蚜与砍除病树相结合,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才能取得好的防效。(3)发病初期喷洒2%宁南霉素 (菌克毒克) 水剂5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24%混脂酸?铜水剂(毒消) 600倍液,对病毒病防效高于70%。此外,还可试用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7.5%克毒灵水剂、3.95% 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均有效。(4)北方冬暖大棚栽植番木瓜时,亦应注意防朗。北方种植菜用番木瓜,只有把病毒病防住了,才能获得成功。

大头菜黑斑病的防治


1 症状

病斑主要产生于叶片上,为直径29mm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有的有同心轮纹,周围有黄色晕圈 发病严重时,病斑相连,叶片局部枯死 胡湿时病斑上产生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易穿孔。

2 发病规律

此病为半知菌亚门,交链孢属真菌所致.病菌生长最适馒17℃,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种子表面越冬。病菌可侵染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病菌在土面上可存活一年。

据谒查,大理地区通常910月种植大头菜,此时温度有 于病害,如遏上时晴时雨气候或低凹、田间积水的田块,发病就重。种植时管理不善也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防治措施

(I)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1年以上轮作。
(3)大头藁生长的前、中期注意松土锄草,增加土馒,促进根系的生长,增强抗病性。
(4)用种子重量0.4% 的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5)发病初期喷洒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刺6110 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柏%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渡,隔7~10天喷l欢.连续防治23次。

菜用番木瓜白粉病


病害中文名: 菜用番木瓜白粉病
病害英文名: Papaya powdery mildew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顶孢属
病原学名: Acrosporium caricae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顶孢属
病原介绍: 无闭囊壳。许多白粉菌在其生活史中不常产生或不产生闭囊壳,使鉴定工作难于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提出可以分生孢子特征作为鉴定依据。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菜用番木瓜
侵染部位: 叶、枝、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初在病部生白色粉状物,散生,后布满病部,致叶片呈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幼果染病,现白粉状轮斑,受害部位呈浅黄色,生长受到抑制。
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在旱季,苗期多有发生,广东、海南2~3月时有发生。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注意通风透光,避免过度密植。(2)1~3月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12.5% 腈菌唑乳油 2000 倍液、62.25% 腈菌唑?代森锰锌 (仙生)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番木瓜对多硫悬浮剂敏感,盛夏高温强光照时,不宜施用。(3) 北方冬暖式大棚栽培时,要注意选择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如印度的红妃在山东表现良好。北方8月下旬至9月中旬定植在大棚内,易发生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上述杀菌剂。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枝及幼果。初在病部生白色粉状物,散生,后布满病部,致叶片呈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幼果染病,现白粉状轮斑,受害部位呈浅黄色,生长受到抑制。病原 Acrosporium caricae,属白粉菌科顶孢属真菌。无闭囊壳。许多白粉菌在其生活史中不常产生或不产生闭囊壳,使鉴定工作难于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提出可以分生孢子特征作为鉴定依据。无性态为 Oidium caricae-papayae Yen。菌丝体表生,生在叶两面,匍匐状弯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向基型2~7个串生,表面多数光滑,无色,大小28~5310~17.5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发生在旱季,苗期多有发生,广东、海南2~3月时有发生。无公害防治法 (1 )注意通风透光,避免过度密植。(2)1~3月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12.5% 腈菌唑乳油 2000 倍液、62.25% 腈菌唑?代森锰锌 (仙生)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番木瓜对多硫悬浮剂敏感,盛夏高温强光照时,不宜施用。(3) 北方冬暖式大棚栽培时,要注意选择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如印度的红妃在山东表现良好。北方8月下旬至9月中旬定植在大棚内,易发生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上述杀菌剂。

灰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灰菜,拼音:huīcài

拉丁学名:

别称:粉仔菜、灰条莱、灰灰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藜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粗壮,有楼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校;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花期8~9月。果期910月。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

药用价值

味甘,性平。有小毒。清热利湿,止痒透疹。具有清热泻火、通便、解毒利湿、止痒透疹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

营养价值

灰菜嫩茎叶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c、挥发油等。

白子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白子菜,拼音:báizǐcài

拉丁学名:Gynuradivaricata(L.)DC.

别称:接骨丹、茹童菜、大绿叶、土田七、散血姜、明月草、鸡菜、大肥牛、叉花土三七、白背三七、百子菜、富贵菜、菊三七、鸡菜、白背菜、又闻又清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桔梗目,亚目:

科:菊科,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千里光族,属:菊三七属

主要产地

广东、海南、香港、云南

形态特征

白子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块状,坚实,具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常常紫红色;被白以柔毛。单叶互生,多聚生于茎的下部,稍厚,略带肉质;茎下部叶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卵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有时有两耳,边缘有粗锯齿和白色睫毛,齿尖有腺体,两面具柔毛,有短叶柄;茎上部叶的边缘有时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成扩展的伞房花丛,黄色;总苞1列,总苞片膜质,总苞基部有数枚小苞片;全为管状花,冠管上部膨大,先端5齿;雄蕊5;花柱先端分成2条,有细长钻形附器。瘦果深褐色;冠毛多数,白色。花期5-6月;果期8-11月。

生长习性

白子菜生于山坡草地、荒坡和田边潮湿处。

药用价值

白子菜甘、淡,寒。有小毒。清热解毒,舒筋接骨,凉血止血。用于支气管肺炎,小儿高热,百日咳,目赤肿痛,风湿关节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乳腺炎,疮疡疔肿,烧烫伤。

白子菜图片

猪毛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猪毛菜,拼音:zhūmáocài

拉丁学名:SalsolacollinaPall.

别称: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猪毛缨、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中央种子目,亚目:

科:藜科,亚科:

族:猪毛菜族,属:猪毛菜属

形态特征

猪毛菜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枝淡绿色,生稀疏的短糙硬毛或无毛。叶丝状圆柱形,肉质。生短糙硬毛,长2~5厘米,宽0.5~1毫米,先端有硬针刺。花序穗状,生枝条上部;苞片宽卵形,先端有硬针刺;小苞片2,狭披针形;花被片5,膜质,披针形,结果后背部生短翅或革质突起;花药矩圆形,顶部无附属物;柱头丝形,长为花柱的1.5~2倍。胞果倒卵形,果皮膜质。种子横生或斜生,顶端平;胚螺旋状,无胚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生村边、路旁、荒地戈壁滩和含盐碱的沙质土壤上。

药用价值

猪毛菜味淡,性凉。归肝经。平肝潜阳,润肠通便。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猪毛菜图片

瓢儿菜


植物名称瓢儿菜

学名Brassica chinensls

异名 塌棵菜、榻古菜
所 属 科十字花科

所 属 属芸苔属

分布 原产于我国,上海、南京一带栽培最多,近年北京引入。

描述
二年生草本,有时作一年生草木栽培。株高30~40厘米,全体无毛,墨绿色或深绿色。根粗壮,顶端有短颈。茎短而丛生,上部分枝。基生叶密生,莲座状,圆卵形或倒卵形,厚而皱折,长10~20厘米,墨绿色或深绿色,不裂或基部有1~2对不显著裂片,全缘或疏生圆齿,中脉宽;叶柄白色,宽8~20毫米,多少有边缘,有时生有叶的裂片;茎生叶近圆形或长圆卵形,长4~10厘米,全缘,抱茎。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花淡黄色,直径10~12毫米,较花梗为短。萼片长圆形,长3~4毫米。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7毫米,有短爪。长角果,线形,长2~4厘米;喙宽而粗,长4~8毫米,粗圆锥状。种子球形,直径1毫米,深棕色。花、果期5~6月。

用途 叶作蔬菜供食用,质柔嫩滑腻,烧、炒、煎、煮均佳,为冬季蔬菜之一。

珍珠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珍珠菜,拼音:zhēnzhūcài

拉丁学名:

别称:田螺菜、白花蒿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报春花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多少被黄褐色卷曲柔毛。根茎横走,淡红色。茎直立,高40-100厘米,圆柱形,基部带红色,不分枝。叶互生,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散生黑色粒状腺点,近于无柄或具长2-10毫米的柄。总状花序顶生,盛花期长约6厘米,花密集,常转向一侧,后渐伸长,果时长20-40厘米;苞片线状钻形,比花梗稍长;花梗长4-6毫米;花萼长2.5-3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周边膜质,有腺状缘毛;花冠白色,长5-6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5毫米,裂片狭长圆形,先端圆钝;雄蕊内藏,花丝基部约1毫米连合并贴生于花冠基部,分离部分长约2毫米,被腺毛;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

生长习性

常生于荒地、山坡、草地、路边、田边和草木丛中。

药用价值

味辛、微苦,性平。清热化湿、消肿止痛、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冬寒菜


植物名称冬寒菜

学名Malva crispa

所 属 科锦葵科

所 属 属锦葵属

分布 原产于东亚。我国南方有栽培。北京近年也偶有种植。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植物。冬寒菜高60~85cm,根系较发达,茎直立,叶互生、圆形,花簇生于叶腋,淡红或紫红色,花期为6~7月。果为蒴果,扁圆形。栽培品种主要有紫梗冬寒菜(生长势很强,较晚熟)、白梗冬寒菜(较耐热,较早熟)等品种,主要在春季和秋季栽培。

营养价值
每100克冬寒菜的嫩茎叶中含干物质10克,其中含蛋白质3.1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3.4克,纤维素1.5克,胡萝卜素8.98毫克,维生素B10.13毫克,维生素B20.30毫克,维牛素C55毫克,尼克酸2.0毫克,钙315毫克,磷56毫克,铁2.2毫克,并含有效中药药用成分黏液质和锦葵酸。

食疗与保健
冬寒菜的嫩茎叶可作汤菜,或洗净切细后用猪肉炒,或制冬葵扒鸭。煮葵菜粥,沸水焯后切碎凉拌等均可。

冬寒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行水、滑肠的作用;对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等症有疗效。民间认为,脾虚肠滑者忌食,孕妇宜慎食。

栽培技术要点:

冬寒菜喜冷凉湿润气候,不耐高温,生长适温为15~2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喜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忌连作。耐肥力强,需肥量较大,主要以氮肥为主。每次收割后应及时追肥浇水,生长旺期,更要追加水肥。采收期为10月至次年3月。

繁殖多采用种子繁殖法。

食用:以幼苗或嫩茎叶供食,其食用期由幼苗开始直至开花初期,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可炒食或作汤,食用时有滑润的口感。

保健功能:其根、茎、叶和种子,性寒,有利尿、催乳、润肠、通便等功能。

京水菜


品种名称京水菜

分类 绿叶菜类-京水菜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chinenseis Makino var

品种来源原产地日本。目前国内栽培的品种主要是从日本引进的千筋京水菜。

品种描述
英文名

Non-heading Mus-tard,Water Mustard

别名

水菜、千筋菜、千筋水菜、水入菜、千筋京水菜等。

科属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

植物学特征

主根圆锥形,多须根,再生能力较强。茎短缩,叶簇生,分株力极强,成株呈丛生状。叶片深裂成羽状,叶柄较细长,断面圆形,腹部有浅沟。花序复总状,花黄色。果实为长角果,种子近圆球形,黄褐色,千粒重1.7克左右。

生物学特性

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条件,在18~20℃温度下生长良好,低于10℃时生长滞缓,不耐高温。喜充足的光照和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排水良好的土壤。

类型与品种

按熟性的不同可分为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种三种类型。

营养价值
每100克京水菜的茎叶中含水分94.04克,维生素C53.90毫克,钙185.0毫克,钾262.5毫克,钠25.58毫克,镁40毫克,磷28.9毫克,铜0.13毫克,铁2.51毫克,锌0.52毫克,锰0.32毫克,锶0.93毫克。

食疗与保健
京水菜具有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特有的清香,品质柔嫩,是大锅涮肉的上好配菜,可作汤、炒食,也可腌渍后食用。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以秋季和春季露地栽培为主,冬季温暖地区可进行秋冬季栽培,北方冬春季可进行保护地栽培。

2. 可采用直播,也可行育苗移栽。早春育苗宜在保护地中进行,晚霜过后定植,苗龄30天左右,每亩用种量约50克。

3. 种植行距为26~30厘米,株距为20厘米,或行距60厘米,株距50厘米(收大棵)。

4. 直播者苗高15厘米以上时即可间拔上市。

5. 育苗移栽者定植后30天左右,可从基部采收分株,也可在植株封垄后整株收获。

6.注意及时防治病毒病、黑斑病、蚜虫、白粉虱等病虫害。

营养与食用

以嫩株、嫩叶供食。每100克鲜样富含维生素C53.9毫克、钙185.0毫克、钾262.5毫克,并具有特殊的风味,清脆柔嫩,可用沸水汆后凉拌或做火锅配菜涮食,也可炒食、做汤料或腌渍后食用。

适宜地区 日本栽培较多,近年我国自日本引入在北京等大城市郊区种植推广。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