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树莓黏菌病

分布该病病原腐生于树莓茎基部及树莓园落叶、腐草上,在辽宁树莓生产基地时有发生。

寄主树莓。

发病症状
主要腐生于树莓茎基部距离地面10cm左右的地方,形成卵球形包围树莓枝条。卵球内部为大量黑色粉末状孢子,外部包裹白色膜质。卵球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鸭蛋大小。常常聚生,一簇3-5根树莓枝条上各长一球。黏菌也可生长在树莓周围的地面、腐草、胶皮管上等。

病原
病原为黏菌门,黏菌纲,绒泡菌目,绒泡菌科,煤绒菌属,白煤绒菌Fuligo septica

复囊体成堆垫,宽1.5-3cm或更大,厚1-3cm,颜色多样,有白、赭、绿、粉红、暗红褐、黄紫等色。皮层有石灰质,较厚而脆,易分离。孢丝无色,纤细,与淡黄色的石灰团相连接,孢子堆灰黑色。孢子浅紫褐色,近光滑或有细刺,圆球形,6-10m,原生质团白色或乳白色。

发生规律
黏菌以孢子囊在植物体、病残物或地表等处越冬。休眠中的孢子囊有极强的抗低温、干旱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当环境适宜时,孢子便萌发。孢子萌发后,生成变形体或鞭毛细胞,它们分裂增殖,经配合形成结合子。结合子不断生长和胞核连续分裂,又形成多核的原质团。原质团从近地面部位向上爬升。可随繁殖材料及风雨传播。树莓种植过密,造成郁闭、杂草丛生、田间潮湿、雨水多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料的田块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从春季到秋季都可发生。因黏菌喜湿润环境及甜度大的环境,在雨水多的年份,低洼地块以及含糖量高的树莓品种上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1)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2)栽植不可过密,防止植株郁闭。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见到黏菌发生及时清除病残体,即可减轻该病发生。

(4)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或2%石灰水1-2次,即能控制蔓延。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