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矮生宽地豆

分类 豆荚类-菜豆
选育单位 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育成的菜豆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限生长型,矮生,可免去支架。茎直立,主枝长到40厘米高时开花封顶。在主枝叶腋间发生多个侧枝,侧枝长到主枝高时也开花封顶,成熟期较集中。豆荚扁长,宽2~2.5厘米,长18~20厘米。肉厚,纤维少,炒食易熟,口感好。喜温,不耐热、不抗寒,对土质要求不严格。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春、秋两季露地种植,以春露地栽培为主(早春地温上升到12℃时应及时播种)。生长温度10~25℃,适宜温度20℃。播种多采用穴播,每穴3~4粒种子,用种量10~20千克/亩,栽植行距35、株距20。开花前一般浇2次水,齐苗1次,侧枝出现1次,中耕2~3次。结荚时勤浇水,追肥1~2次。及时采收(豆荚长到18厘米左右长、未鼓荚时收获)。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精选阅读

高寒地区地豆栽培技术


适宜品种
地豆王一号、地豆王二号
栽培技术
1. 土壤选择及施肥。选择前茬非豆科作物、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土壤ph值6~7.5,排灌水方便的地块,以沙质或壤质土壤为宜。播前浇好底墒水,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千克、尿素5千克、磷酸氢二铵20千克、硫酸钾10千克作基肥。
2. 适期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覆膜后地温稳定在5~8℃时播种,本地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播种方法采用覆膜后破膜点播的方式,将基肥全部施入后深耕耙细做畦、覆膜,播前选晴天晒种2~3天,每亩用种6 千克左右,播深4~5厘米,行距30~35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播种2~3粒。
3. 田间管理。播种后出苗期要注意观察,如幼苗与播种孔错位,应及时放苗,并将膜边用湿土压实,以防烧苗。苗期一般应控制灌水,以防止幼苗旺长,现蕾至开花期浇头水,以后灌水视降雨和土壤墒情决定,当地表发白时浇水,否则不浇水,以防止烂根和诱发病害。结荚盛期应适当加大浇水量,缺水易造成植株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但水分过多又易因徒长引起落花落荚,因此应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在初花期每亩随水追施磷酸氢二铵10~15 千克、硫酸钾5千克。以后每隔7~10天用0.5%尿素溶液和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追施1次叶面肥,以满足生长需要。
4. 采收
地豆以嫩豆荚为产品,采收过早会降低产量,采收过晚,豆荚纤维化,品质变劣。豆荚采收外观标准是软荚停止生长、豆粒开始发育、豆荚腹缝线尚未凹陷。一般应在清晨采摘。采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病虫害防治
1. 斑潜蝇、蚜虫、白粉虱。
用1.8%集琦虫螨克2000倍液,或20%斑潜净2000倍液,或5%抑太保2000倍液,或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白粉虱时可先喷叶片正面,后喷背面,使起飞的白粉虱落到叶面上触药死亡。一般5~7天喷1次,连喷3次。
2. 锈病、白粉病。
锈病可用25%金力士乳油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白粉病可用40%福星乳油1 500倍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3. 灰霉病。
可在发病初期用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6%灰霉特500倍液,50%多霉灵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4. 根腐病、枯萎病。
可于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也可在幼苗出土后7~10天,每亩用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75~3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30千克稀释后喷雾防治。

宽帮青菜


品种名称宽帮青菜

分类 芥菜类-叶芥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faliosa Bailey


品种来源四川省万源县地方品种,在该县粮作区已栽培约50余年。

品种描述
科属

十字花科芸薹属

特征特性

株高57~60厘米,开展度72~76厘米。叶椭圆形,绿色,叶面中等皱缩,叶缘不等锯齿状,最大叶长62厘米,叶宽33厘米,叶柄扁平,长6厘米,宽4厘米,厚1.2厘米,横断面扁弧形,中肋宽9厘米。叶柄和中肋鲜重0.105千克,单株鲜重1.4千克。该品种耐肥,耐寒。芥辣味淡,质地较柔嫩,主作鲜食。在万源县9月上、中旬播种,次年2月中、下旬收获。

产量表现

每667平方米产4500~5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 露地栽培。叶用芥菜多进行露地栽培,南北方均以秋播为主,尤其是作为加工而生产的叶芥。由于叶芥的耐热及耐寒力均不如大白菜,各地叶芥的秋播播种期可比大白菜晚。长江流域早播可在9月上旬,晚播可到9月下旬,收获期在当年12月前后,可延至10月播种,一般要翌年2至4月收获。以幼苗采收供食的叶芥,在温暖地区如广东可周年播种。北方地区秋播一般8月上旬播种,10月份收获。

2. 保护地栽培。南方保护地栽培一般是简易的保护设施,如中棚、小棚等。北方冬季只能在温室内种植,目前主要种植结球芥,一般9至11月播种,11月至翌年2月收获。如果准备2月上旬春节前收获,可于10月至11月上旬播种。

3. 播种及育苗。叶用芥菜多行育苗移栽,尤其生长期较长、用于腌制的蔬菜。但以幼苗供食以小株采收的品种常常直播。育苗可采用苗畦育苗的方式,也可用128孔穴盘精量育苗。精细播种,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0~30克,畦苗每平方米播种量约0.5克左右。苗龄20~30天。小苗采收直接播种用种量为每667平方米500克左右。

4. 整地、施肥、做畦。与大作物黄瓜、番茄等相比,叶用芥菜需肥量要少得多,而且吸肥力、耐盐性较强,可以安排大作物后茬种植,可以少施肥,并可消除保护地土壤中的一些盐分。

根据土壤情况,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左右、复合肥50千克,充分与土壤混合,做成1.3米宽的高畦或平畦,即可进行播种或定植。

5. 定植。品种、种植季节、种植方式等不同,定植密度应有差异,一般早熟种、植株开展度较小者行距33~40厘米,株距25~33厘米。中、晚熟种开展度较大者行距40~46厘米,株距25~33厘米。北方结球芥温室栽培大叶收获株行距25~33厘米。

6. 田间管理。小株收获直播者,生长期30~40天,出苗后应及时间苗、除草。生长期内可追肥1~2次。育苗移栽者,定植后应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内可追肥3~4次,每次施用尿素10~15千克。用于加工的叶用芥菜,应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前15天应停止浇水施肥。

营养与食用

叶用芥菜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较高。叶用芥菜可以生食凉拌,因含有辛辣物质,食用时有芥末般的感觉。还可以炒食、做汤等,加工菜可做成盐渍菜、腌制菜、泡菜和酸菜等。

姑苏早地四季豆(苏选1号)


品种名称姑苏早地四季豆(苏选1号)

分类 豆荚类-菜豆
选育单位 苏州市蔬菜研究所、苏州市蔬菜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苏州市蔬菜研究所、苏州市蔬菜种子公司育成的矮生菜豆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极早熟,出苗后34~35天即可收获。株型直立,高约45厘米,开展度61厘米左右。叶色黄绿,花淡紫色。豆荚长12.3厘米、直径0.82厘米,圆棍状,略带弯曲,白绿色,平均单荚重6.9克。无筋,品质好。老熟种子米黄色,百粒重48克。

产量表现:一般产量为1600~20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苏州地区3月底至4月初直播,多进行地膜覆盖栽培,行、株距各30厘米,每穴播3~4粒,5月下旬始收。保护地栽培可适当提前。植株封行前应进行培土,以防植株倒伏。本品种亦可秋播,尤其适宜春、秋季保护地栽培。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眉豆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眉豆,拼音:méidòu

拉丁学名:

别称:蛾眉豆、羊眼豆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豆科,亚科:

族:,属:

主要产地

河北、河南、江苏、四川、云南等省

形态特征

年生缠绕草本,高20~40厘米。3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菱形,两侧小叶斜卵形,先端短尖,边全缘或近全缘。总状花序腋生,具长柄;花间通常有垫状腺体;萼钟形,浅绿色,萼齿披针形,上面2萼齿常合生;花瓣大大地伸出萼外;雄蕊2束。荚果长7~15厘米,种子颜色不一。花期7~8月。果熟期9月。

药用价值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肾经。能健脾除湿。补肾食物。

营养价值

眉豆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食物纤维、维A原、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C和氰甙、酪氨酸酶等。

眉豆图片

马铃薯黄矮病毒


病虫害名称马铃薯黄矮病毒

科学分类 病毒:细胞核弹状病毒属、弹状病毒科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一类)

分布地区加拿大、美国

危害性状1917年夏在美国首次发现马铃薯黄矮病毒病。1922年发表研究该病害的第一篇文章。1927年美国密执安州马铃薯黄矮病导致的产量损失为15%-20%,甚至可达75%-90%。 1929年美国密执安州有8个县的32块马铃薯田发病,1931年则扩展到19个县的134块田。1938年有报道说在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南部安大略省也发生了马铃薯黄矮病。 马铃薯黄矮病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加拿大的马铃薯上流行,近40年没有PYDV发生在马铃薯上的报道,但1986-1988年PYDV在美国明尼苏达的花烟草、万寿菊、百日苗、紫茉莉和白三叶草上自然发生。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在美国(佛罗里达、印第安那、缅因、马萨诸塞、纽约、新泽西、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明尼苏达、加利福尼亚,可能还包括蒙大拿,南达科他州和怀俄明)和加拿大(阿尔伯达、安大略、魁北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有发生PYDV的报道CYDV则仅发现于美国新泽西州. 马铃薯病株矮缩、黄化。茎的生长点早期坏死。植株上部的茎常开裂,由开裂处可看到茎节的髓部及皮层有锈色斑点,有时节间的髓部及皮层也出现锈斑。病株节间缩短,可产生丛枝现象。幼叶通常卷曲,但有时也皱缩,块茎小而少,块茎与茎部的距离很近,有时块茎也开裂。块茎的髓部及韧皮部有锈色、褐色的斑点或变色部分,维管束很少变色。收获后不久由块茎,其中部和芽端这种变色斑表现的特别明显,但茎球在田间一般不被侵染。

生物特性病毒核酸为单链RNA,分子量约为8300000。病毒粒体含有20%以上的类脂,有4-5种结构蛋白。病毒抗原性较强。黄花烟汁液中的马铃薯黄矮病毒在23-27摄氏度可保持侵染性2.5-12h,稀释限点0.001,致死温度为50摄氏度。

传染途径马铃薯种薯、介体、嫁接均可传毒。主要靠叶蝉传播。叶蝉在传毒能力上有严格的专化性, Aceratagallia sanguinolenta传SYDV的能力较强,Agallia quadripunctata较弱,Agallia constricta完全不能传;病毒在介体内可增殖。传毒叶蝉从吸毒到传播需6-10天,病毒在虫体内可以存活50天之久,若虫、雌、雄成虫均能传毒。病毒还能在成虫体内越冬。在马铃薯植株间难以通过机械接触传毒。 带毒牛眼雏菊(Chrysanthemun leucanthemum var. pinnatifidum)是田间马铃薯感染病毒的主要来源。三叶草是介体较喜欢的寄主,但较少感染。有调查表明:PYDV病害的发生主要局限于有粉红三叶草种植的地区。 高温和干旱与PYDV田间大发生有密切的联系。高温有利于病害在马铃薯上扩展,但低温有所抑制。病害在25℃时严重,而15℃时无症。PYDV在田间的扩展是呈梯度的,距毒源近病株多,距毒源远则病株少。

防疫方法1.鉴别寄主反应 (1)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嫁接、叶蝉可以将PYDV传到马铃薯上。针刺法接种平均接种成功率为13.7%。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汁液摩擦接种。做汁液摩擦接种时应注意: ①暗处理。在接种前把植株置黑暗处一定时间可提高接种效率、若接种前连续光照7h以上则接不上;②温度为27℃或稍高最适;③在接种汁液中加入从0.01M盐酸半胱氨酸可使接种效率提高2倍。④植株中部叶片比上端的嫩叶及下部的老叶更易接种。⑤接种前去除顶尖利于发病。 (2)黄花烟(Nicotiana rustica)黄花烟是研究PYDV的最好寄主,易于摩擦接种。接种前暗处理18-24h可提高接种效率2-4倍,接种后温度保持27℃或稍高对发病较适宜,接种前病汁液中加入0.01-0.04M盐酸半胱氨酸可延长病毒存活期并利于接种。生长旺盛的植株易于接种,展开的嫩叶及其下部的老叶用于病斑计数较好。去除生长点和不接种叶片有利于病斑的形成和发展。健康的黄花烟汁液和高浓度的蔗糖可供增加在黄化烟接种PYDV产生的病斑数,蔗糖浓度为50-660g/L可成比例地增加病斑。摩擦接种时在缓冲液中加蔗糖比不加多产生7倍的病斑。摩擦接种适当的黄花烟叶片1周左右接种时出现局部不规则的黄色原发病斑,以后幼叶黄化和斑驳,有时茎上有淡绿色或黄色线条纹,慢性症状则轻微。植株呈系统性症状较为缓慢。 (3)深红三叶草(Trifolium incarnatum):可经介体接种或用针刺法接种。用SYDV接种幼嫩叶出现系统明脉,最后植株死亡;用CYDV接种,老叶上先出现系统症状,再的现褐色锈斑和线纹,SYDV无此症状,植株虽受CYDV的急性感染,但通常能存活。 2.介体细胞单层培养。取产后7天的卵,将幼胚胎移植,常将许多胚组织片放在少量培养基上,置培养皿内在室温(24 摄氏度)孵育,24-18h后新细胞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细胞层,吞噬原始培养细胞,这种培养物可通过每周更换培养基而存活几个月。 无机盐可先配成两种溶液:①除碳酸氢钠以外的盐溶液(为最终浓度的5倍),用滤器灭菌;②碳酸氢钠溶液(为最终浓度的10倍),用高压灭菌。葡萄糖液(0.04g/ml)、水解乳白蛋白(3.25g/ml)和Yeastolate(0.059/ml)用滤器灭菌。眼牛血清量56C加热 30min,用前加入。抗生素可在最后定溶为100ml时加入,最终溶液的酸碱度为pH 7.0,无需调整。培养基中胎牛血清的浓度降为20%和10%培养效果不变。 3.血清学反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可检测感马铃薯黄矮病毒的烟草叶片中的病毒蛋白。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可检测是否感染PYDV,中和反应检测马铃薯黄矮病毒,其灵敏度较环状沉淀反应高100倍。

粤甜豆1号荷兰豆


品种名称粤甜豆1号

分类 豆荚类-荷兰豆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引进品种中系选育的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蔓生,花白色,豆荚长圆桶形,绿色,荚长6.5~9.5厘米,宽1.2厘米,单荚重5.8~8克,荚甜脆,纤维少,品质优。种子浅绿色,皮皱。早熟,耐热性好。

产量表现

1997-1999年在本所试验地进行品比试验,参试品种有粤甜豆1号、改良奇珍76(CK1)和珍蜜(CK2),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

试验结果(表1)表明+粤甜豆1号平均每667m2产量为780kg,改良奇珍76为715kg,粤甜豆1号比改良奇珍76增产9.1%,比早期推广品种珍蜜增产52 9%。经统计分析,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1997年起在我省豌豆主产区翁源、英德、曲江、和平、连州、始兴、仁化、乳源、东莞、番禺、开平、鹤山、博罗等市县进行粤甜豆1号的试验示范。从5千试点的测产结果,粤甜豆1号比改良奇珍76 增产10.0%~53.8%,平均每667m2产量1102.6kg,比改良奇珍76的897.2kg增产22.9%。

物候期

适于秋播,播种至初收60~75天。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择2年以上无种植豆科作物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

2. 适时播种,粤北的平原区播期为8月下旬,海拔400~500m的山区播期可提早到8月上旬。

3. 适当密植,每667m2播种10000粒,单行或双行高畦种植,畦宽(包沟)1.2~16m。

4. 全层施足基肥,一般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2000~4000kg,氮磷钾配合分多次追肥。

5. 生育期间保持土壤呈湿润状态,不旱不涝。

6. 开花结荚期间经常喷墒含氮、磷、钾、硼、镁等多种元素的叶面肥,以增加鲜荚重量及保持豆荚颜色鲜绿。

7. 前期注意防治豆秆蝇,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

适宜地区
适宜我省各地秋植及粤北等高寒山区反季节栽培。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