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青葙的营养特性及栽培要点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绿叶菜-青葙
栽培技术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俗名野鸡冠花,是苋科青葙属中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和幼苗可食用,可以凉拌、炒食或拌面蒸食、作汤,也可制成干菜储藏。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多生长在山坡,荒地、田间、路边、草地等处。1999年春,笔者在野外寻找到青葙,并移至我所栽培,两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于青葙很少有病虫危害,并且口感柔嫩,具有特殊的清香味,是一种天然无公害食品,又是填补蔬菜淡季的好品种。青葙深受宾馆、饭店和市民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青葙营养丰富,据有关资料报道,每100克鲜样占胡萝卜素8.02毫克,维生素B2 0.64毫克,维生素C65毫克;每克干样含钾38.8毫克、钙29.9毫克、镁6.82毫克、磷2.73毫克、钠1.12毫克、铁367微克、锰166微克、锌50微克、铜10毫克,还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等。能清热解毒,预防心血管病和癌症,具有保健作用。

1.特征特性

我所培育的青葙,高30~10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上部多分柱、具沟纹,常带紫红色。单叶互生,具短柄或无柄,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或长尖,基部下延至柄。

穗状花序长3~10米,顶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光亮,淡红色,花被片5十,雄蕊5个,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环,往头2裂。胞果卵形,长3~3.5毫米,盖裂。种子肾状圆形+黑色光亮+千粒重0.7克左右。

青葙喜温暖,较耐热,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种子发芽困难。属短日照蔬菜,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易抽苔开花。在气温适宜,日照较长的春季栽培,抽苔迟,品质柔嫩,产量高。植株较耐干旱、不耐涝,对空气湿度要求不严,但充足的土壤水分、会使茎叶柔嫩、品质好。青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排水良好和土质肥沃的偏碱性土壤、有利于获得高产。

2.栽培要点

(1)整地

宜选择排灌方便,地势平坦、杂草少的地块、探耕土地,667平方米施1500千克有机肥作基肥。青葙种子细小,故整地必须精细,做到地平土细,以利出苗。

(2)播种

青葙喜温暖、露地要在断霜后播种。一般从4月上旬开始播种,直至8月中旬。保护地栽培.播种期可提前到3月上旬,秋播可在9月中旬。青葙多采用撒播,667平方米用种量1千克左右。为了播种均匀,可把种子与细土混匀,一起撒播,播后踏实镇压畦面。青葙生长期较短,一般30~60天、除单作外,也可与生长期长的瓜果类套种。为了延长供应期,早春可与保护地茄果类套种,增加产量、当苗高10厘米时开始采收,当主作蔬菜长大时巳采收完毕,并不影响主作的生长。

(3)管理

春季播种的青葙8~12天出苗,夏秋季播种4~6天出苗。为了提早出苗,春季和秋季播种一般都采用地膜覆盖,早春要少浇水。夏季播种时一般在畦面上盖遮阳网,防止水分蒸发和暴雨冲刷,出苗后有棚的地方可把遮阳网移至棚顶,早盖晚揭,一星期后去掉遮阳网,防止幼苗徒长,当幼苗具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2周后进行第二次追肥。待首次采收后,及时进行第三次追肥,以后每采收一次,均施一次速效氮肥。夏季要薄吧多浇,保持土壤湿润,不然叶片粗老,影响品质、雨季要注意排水,每次采收后,要及时拔草,以免影响生长。

3.采收

青葙一次播种,可分次采收。春播于播后40~50天开始采收.约收2~3次。当株高10~12厘米,有5~6片叶时进行第一次挑收(起间苗作用.收大留小)。15天以后,可第2次采收,用刀割地上部茎叶,基部留5厘米,以促侧芽萌发,再行第3次采收,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000~1200千克。夏秋季播种的青葙,由于气温较高,播后1个月左右即可采收、只收1~2次,采取连根拔起扎成小把上市、667平方米产量800~1000千克。

4.留种

青葙留种宜采用育苗移栽为好。首先在大田中选择优良单株,然后在6-7月间按株行距30厘米见方栽到留种田里,留种田一般不需施肥。种子一般在8-9月成熟,要及时收获.否则容易脱落。成熟的种株要及时连根拔起、放在竹匾中摊晒2~3天再脱粒、晒干后贮藏,一般667平方米收种子70~90千克。

病虫害防治
青葙病虫害较少,只有在杂草比较多的地方有少数蠡斯危害嫩叶。防治方法:清除田边四周杂草,保持田园清洁,或用800~1000倍的敌百虫液喷雾。

精选阅读

洋扁豆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名称洋扁豆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豆荚类-扁豆(眉豆、蛾眉豆)
适宜品种洋扁豆。

栽培技术
洋扁豆是江苏省启海地区著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豆类蔬菜作物,鲜籽粒皮薄粒大,肉质细腻,酥糯爽口,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炒、煮、煨汤均可,风味极佳,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还可速冻保鲜,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投放市场,销售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通过对洋扁豆的生产特点、生产环境、种植模式、肥料运筹、病虫防治等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出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启东市大面积推广,增产增效显著,现种植面积从原来的600公顷发展到2 000公顷,大棚洋扁豆每667平方米产青荚1 500千克,产值达6 000多元;玉米间作洋扁豆每667平方米产青荚400千克,产值1 200元左右。

1.大棚洋扁豆特征特性

洋扁豆属一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根系发达,侧根多,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强,极耐旱,与豇豆族根瘤菌共生形成球形根瘤。茎蔓性,茎长达6米。三出复叶,互生,叶色浓绿,中央小叶柄较长,两侧较短,小叶片卵形,先端尖,基部广楔形,全缘,表面光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冠蝶形,白色。青荚为绿色,硬荚,鲜粒为淡绿色,干枯后为黄白色,荚长7-10厘米,荚果扁平,镰刀状,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种子2-5粒,干籽粒种皮、种脐均白色,椭圆形,略扁,千粒重500克左右。洋扁豆喜温怕冷,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5-20℃,生长适宜温度为23-28℃。洋扁豆一般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轻壤土为好,在栽培上分纯作、间套作两种。近年来,我市大棚洋扁豆种植发展较快,大棚生产的洋扁豆上市早,经济效益高。可与大棚早番茄、早黄瓜等间套作,洋扁豆藤蔓前期攀缘在原番茄等作物的棚架上,中后期攀缘在大棚架上,省工节本。洋扁豆也可以和玉米间作,扁豆蔓攀缘在玉米秸秆上。

2.大棚洋扁豆栽培技术

(1)适期播种

薄膜大棚栽培洋扁豆于3月初套种在早番茄或早黄瓜等作物行间,也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纯作。

(2)种植密度

大棚洋扁豆一般行距80厘米、穴距40厘米,每穴2株,每667平方米密度4 000株左右。

(3)引蔓搭架

洋扁豆出苗后将蔓引至原番茄等作物的棚架上,中后期要增加棚架面,用绳子、塑料带子或竹竿等材料将大棚架与原番茄棚架或其他作物棚架连接起来,使洋扁豆藤蔓向空中发展。纯作洋扁豆出苗后,采用吊秧法,在豆苗30-40厘米时用尼龙绳或编织带一端拴在豆苗根部,另一端吊在大棚顶部拉的铁丝上,使豆苗呈S形攀绕。

(4)清除前茬

前茬作物采收完后,要及时清除前茬秸秆。

(5)温度管理

3-5月上旬,大棚内白天气温保持为25-28℃,夜间15℃,超过该温度时要揭膜通风。5月中下旬开始把大棚裙膜揭起,要昼夜通风。出梅以后可把薄膜全部揭去。

(6)肥水管理

洋扁豆藤蔓发达,攀缘面积大,需肥较多。出苗后及时追施苗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花荚肥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30千克加尿素10千克。洋扁豆结荚期间,如遇干旱需勤浇水。洋扁豆行间可用作物秸秆覆盖,保持土壤湿润。洋扁豆开花结荚期,用高效叶面肥八八三或液体复合肥澳优等叶面喷施3-4次,能提高结荚率,增产显著。

(7)整枝与化控

洋扁豆生长中后期如有旺长趋势,应适当除去部分幼嫩分枝,保持结荚枝蔓分布合理,棚架内通风透光。用多效唑化控,能促进藤蔓短壮,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结荚率,一股用多效唑20克对水20千克叶面喷施。

3.玉米间作洋扁豆栽培技术

(1)适期播种

洋扁豆一般在3月下旬-4月底播种,播种方式可与春玉米同时播种,也可以在玉米出苗后播种在玉米棵间。玉米品种一般选择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的中熟品种。

(2)种植密度

一般每4-5穴玉米间作1穴洋扁豆,每穴下种3-4粒,每667平方米栽植密度2 500株左右,以玉米秆为支架,藤蔓攀缘在玉米杆上。

玉米收获后,将每2-3穴玉米秸秆的上半部分折断并绕在一起,加强玉米秆支撑力度,以便洋扁豆藤蔓攀缘和通风透光。

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同大棚栽培。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化学防治,限量使用符合国家GB 4285和GB/T 8321规定以内的农药。

①病害防治:洋扁豆病害主要是病毒病。防治方法:选无病株留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早防治蚜虫。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全株喷洒。

②虫害防治:洋扁豆主要虫害有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等。洋扁豆发生蚜虫,要及时用蚜虱清20-3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防治食心虫,可在洋扁豆幼荚期用90%晶体敌百虫700-1 000倍或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防治1次。防治红蜘蛛用扫螨净10克对水10千克,叶背面喷雾防治。

番茄的营养特性与科学施肥法


一栽培特性

番茄具有喜温、喜光、耐肥及半耐旱的生物学特性,适宜栽培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 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壤土中。番茄为深根性作物,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大部分根群分布在30~50厘米的土层中,以 30厘米最多,水平分布在60~80厘米的范围内。番茄叶片呈掌状,蒸腾水分量较少,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不需要经常浇水,但对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土壤水分不足和空气湿度过低或过高,对各生育阶段都不利,一般土壤相对湿度65~85%,空气相对湿度50~65%,最高不超过80%。番茄病害较多,必须与茄科蔬菜以外的其他蔬菜实行轮作,轮作年限3~5年。

二、营养特性

生产1000公斤商品番茄需氮2.1~ 3.4公斤, 磷 0.64~ 1.03公斤, 钾3.73~ 5.28公斤, 钙2.52~ 4.19公斤,镁0.43~0.9公斤。番茄产量高, 需肥量大,耐肥能力强,对钾、钙、镁的需求量较大。其采收期较长,需要边采收边供给养分。

番茄定植后,各个时期吸收的氮、钾量均大于吸磷量。苗期,两茬番茄对养分的吸收量均较少,春茬吸收氮、林、钾的量占整个生育期个养分总吸收量的 3.9%、2.6%和2.3%,秋茬各养分吸收量则比春茬高4倍多。定植后20~40天,养分吸收速率明显加快,吸收量增加。春茬吸收氮、磷、钾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 31.7%、24.5%和24.3%,秋茬则占到43.7%、67.4%和 64.6%。此期秋茬的吸收量明显高于春茬,且吸钾量较高。盛果期,春茬番茄对养分的吸收量达到高峰,氮、磷、钾的吸收率高达21.9%、36.8%和13.9%,而秋茬则占到19.4%、11%和8.9%。可见,春茬番茄的养分吸收主要在中后期,而秋茬番茄则集中在前中期。

三、施肥技术

1、底肥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o00~7o00公斤,并配硫酸铵15~2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1-15公斤。施用时2/3基肥量翻入土中,1/3施在定植行内。

2、追肥在第1穗果开始膨大时,可进行第1次追肥,亩施尿素9~12公斤或硫酸铵20~26公斤,硫酸钾 l2~15公斤; 第2穗果膨大至乒乓球大小时,进行第2次追肥, 与第1次肥料用量相同;第3次追肥在第2穗果即将采收,第3穗果膨大到乒乓球大小时开始,每亩施8~ 10公斤尿素或l8~ 24公斤硫酸铵; 在番茄盛果后期, 可结合打药, 于晴天傍晚用0.3~0.5%的尿素或0.5~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叶面施肥, 喷洒2~ 3 次。

茭白丽茭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名称茭白丽茭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水生菜类-茭白
栽培技术
茭白(Zizania latifolia L.)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也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超过3万公顷,已成为浙江省效益农业的一个新亮点。2000年7月,在浙江省缙云县大洋镇高山茭白产区种植的吴岭茭白(美人茭)中发现2个茭墩,其采茭时间较其他茭墩早12天左右,2000-2003年进行对比、选种试验,表现性状稳定,品质优,极早熟,命名为丽茭1号,2004-2005年开展品种比较和试种,2006-2007年示范推广。于2007年7月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1.特征特性

(1)生物学特性

丽茭1号属单季茭品种,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240-250厘米,叶片披针形,长180-190厘米,宽3.8-5.3厘米,叶鞘长50-60厘米,植株分蘖力中等;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色、光滑,质嫩品质好,长12-25厘米,直径3.5-4.5厘米,壳茭质量140-210克,肉茭质量100-150克;生长适温15-28℃,孕茭适温20-25℃。在丽水海拔800米左右的地区种植,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采收,7月下旬、8月初进入盛收期,熟期比美人茭早12-14天。

(2)产量表现

经2005-2006年生产性试验,丽茭1号壳茭产量23.84-30.16吨/公顷(表1),平均27.58吨/公顷,比对照美人茭平均增产6.50%。一般大田产壳茭27吨/公顷左右。
 (3)品质及抗性

丽茭1号茭体4节,茭肉长16.7-18.6厘米,其中第2节和第2节纵、横径分别为7.43,4.66厘米和4.84,3.57厘米;单茎壳茭质量142.5-178.6克,茭肉净质量105.6-128.6克,净茭率71.8%-74.1%;茭肉白嫩、光滑、品质好。2004年对丽茭1号、磐安单季茭和美人茭进行田间抗病性调查。表2结果表明,丽茭1号的胡麻斑病和锈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都小于磐安单季茭和美人茭,表现出较高的抗病能力。

2.繁种育苗技术

茭白采用无性繁殖,种性极易退化分离,因此在栽培留种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田间的提纯复壮工作,及时去除雄茭和灰茭,淘汰不良植株。
 (1)精选茭墩

茭白收获时,在大田中选择产量高、生长一致、品种特征明显、无病虫害的茭墩,挂牌标记,作为种株。

(2)薹管扦插

在茭白采收结束后,准备好扦插育苗田。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剪取长度20-40厘米薹管作为扦插材料。扦插时,秆要露出水面,扦插后田间保持一层薄水,以促进成活。次年3月中旬,茭白移栽前10-15天,留种田撒施尿素75-150千克/公顷,促进秧苗早发,培养壮苗,一般清明前后移栽,并做到随挖、随分、随栽。

(3)冬季管理

茭白茎叶逐渐枯萎后,及时处理枯枝残叶,在冬至前把茭墩齐泥割平,结合清田再次剔除杂株和受病虫危害的茭墩,留种茭墩在种苗田内浅水湿润越冬。

(4)适时移栽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做好翻耕平整土地,施好基肥的前提下,掘取上年选中的茭墩移入种苗田,密度5.25万穴/公顷,每穴3-4苗。

(5)田间去杂

种苗田进一步选择生长整齐、茎紧缩,结茭多、茭白嫩而油光洁白,成熟一致性好,长足后包裹的叶梢一边稍有开裂,茭白眼成乳白色,母株丛中没有灰茭和雄茭的茭墩留种。

(6)供苗前管理

第2年春季,茭苗萌发时,要及时做好水浆管理,施好分蘖肥,促进茭墩分蘖生长,当茭苗长到30厘米时,再次淘汰萌发时不整齐的、长势过旺或过弱的、叶色过绿的茭墩,选择生长一致的茭墩作为种苗,供应农户。一般种苗田面积:大田面积为1∶10-12。

3.栽培技术

目前,单季茭白在生产上提倡一年一种,有利于保持种性一致和优良品质,提高结茭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秋栽,9-10月直接用薹管扦插;春栽,3-4月采取小苗定植。秋季栽培技术如下。

(1)整地、施基肥

茭白生长期长,植株庞大,需要大量肥料。一般施腐熟有机肥22.5吨/公顷,浅水翻耕,耙平备用。

(2)栽植

9-10月挑选当年结过茭、种性好的薹管进行扦插。由于丽茭1号较早熟,生育期较短,宜适当密植,一般采用宽窄行定植,宽行80厘米、窄行38厘米,株距30-35厘米,1公顷栽茭白薹管5.25万根。

(3)田间管理

①水层管理:萌芽期水层宜浅,保持水位3-5厘米,以利于提高土温,促进萌发。分蘖前期仍宜浅,保持水层4-6厘米,促进分蘖和发根。茭白分蘖后期到孕茭前宜采取干湿管理。5月底到6月初,开始第1次搁田,时间约7天左右,以稍露泥面为限,促进根系生长,抑制无效分蘖。第2次搁田,时间掌握在出梅前抢早搁田。通过此次干湿管理,平衡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为茭白早产、高产打下基础。孕茭期宜灌深水,促进孕茭,使茭白保持白嫩。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高度。当盛夏30℃以上高温时,应灌深水降温,并做到定期换水,防止土壤缺氧引起烂根。休眠期保持浅水或湿润状态越冬。

②肥料管理:茭白基肥、追肥各占50%。首先要重施基肥,一般用腐熟有机肥22.5吨/公顷,碳酸氢铵750-1 20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750-1 200千克/公顷,氯化钾225-300千克/公顷,或茭白专用肥1 125千克/公顷。二是适施分蘖肥,分蘖肥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施用,此次追肥应特别注意根据茭苗长势而定,否则易引起长势过旺,雄茭率上升;弱苗多追一些,强苗少追一些,一般用复合肥75-112.5千克/公顷。三要巧施孕茭肥,孕茭肥要施得准而猛。准是指施肥时间上不能过早或过迟,一般是在植株生长减缓,部分分蘖发扁,孕茭初始时施用为宜;猛就是施肥量要足,一般用尿素150-300千克/公顷或茭白专用肥300千克/公顷。

③植株管理:茭苗分蘖高33厘米左右时,进行疏苗,将细小密集的分蘖除去,同时在茭墩根际压泥壅根,使分蘖散开,改善营养状况,一般控制有效分蘖数28.5万-33万/公顷。大暑到白露期间,应摘除植株黄叶2-3次,以利通风,促进孕茭。采收后,将地上部枯叶齐泥割去,留下地下根株。

④采收:采收时,于薹管处割断,留叶鞘0.4厘米,切去叶片,然后包装。茭白最好鲜收鲜销,如运销外地,应将壳茭放置阴凉处,浸入水中,可贮存1周。剥出的茭肉,每20-30支为1捆,浸入1%-2%的明矾水中,可贮藏5-7天。
茭白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病虫防治方法。在冬季及时销毁遗株残叶,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源、菌源;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当茭白受病虫危害时,使用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锈病可用世高2 000倍液防治,长绿飞虱可用吡虫啉1 000倍液防治,蓟马、螟虫可用三唑磷1 000倍液防治。但应注意,孕茭前后不宜施用杀菌剂。

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种植应预防倒春寒危害。应加强锈病防治。

苦瓜大棚育苗及栽培要点


名称苦瓜大棚育苗及栽培要点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瓜类-苦瓜
栽培技术
1.育苗

(1)浸种催芽

苦瓜种皮厚而坚硬,出苗缓慢,因此要进行浸种催芽。将选好的种子晒种1天,放入温水中预浸30分钟,再放入55℃水中烫种15分钟,然后放入30~35℃条件下催芽,48小时即可萌动。为使种子出芽整齐,可先将种皮嗑破,浸种6~8小时后捞出催芽。

(2)营养土配制

园田土或大田土40%,腐熟马粪或草炭40%,细沙或细炉灰20%。每立方米营养土加200克尿素、2千克过磷酸钙,营养土与肥料要混合均匀。

(3)播种

将配好的营养土放苗床摊平,厚10厘米,浇透底水。按33厘米密度播种,播种后覆土2.5厘米,盖地膜保温,提高温度到30℃。苗出齐后温度降至20~25℃,夜间温度保持14~16℃。

(4)分苗

在2叶期分苗,密度88厘米。分苗后浇透水,提温到25~28℃,缓苗后降温至20~25℃,夜间温度保持14~16℃。

(5)苗期管理

及时除草、通风降温。通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定植前一周低温炼苗,秧苗4~5片真叶、苗龄为45天时定植。

2.定植

定植前施腐熟有机肥75吨/公顷,肥料撒匀后深翻、起垄,垄距60厘米。4月中旬选晴天上午,按4.5万株/公顷、的密度定植,定植后浇2遍埯水,封埯,闷棚升温。

3.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苦瓜开始爬蔓时播架或采用聚丙烯绳做吊架,苦瓜每生长30厘米应绑蔓或领秧一次。为减少养分消耗,应及时摘除卷须,剪掉1米以下的侧枝,1米以上的侧枝保留2~3朵雌花后摘心,主蔓满架后摘心。整枝应在晴天上午进行。用通风调节棚内温、湿度。上午应尽量延迟通风时间,使棚温迅速上升,促进光合作用,阴雨天为减少养分消耗,也应通风降温,苦瓜的追肥灌水次数应比黄瓜少,生长前期每隔7~10天追一次肥,开始结果和始收后各追一次重肥,以后每采收2~3次追一次肥。苦瓜进行人工授粉可使单瓜平均增加质量155克,膨大期缩短3天,商品性好,采种量增加450千克/公顷。

4.收获

苦瓜从播种到始收需92~115天。为保证瓜脆嫩,增加结瓜数,应采收中等成熟的瓜,即花后12~15天,瓜顶颜色变淡、花冠干枯时采收。

辣椒大棚育苗及栽培要点


名称辣椒大棚育苗及栽培要点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茄果类-辣椒
适宜品种
皖椒1号,湘研3号,洛椒4号及苏椒5号

栽培技术
1.育苗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福美双与呋哺丹各10克均匀撒布在苗床5~10厘米深的营养土中,防治苗期病虫害与蚯蚓。适期播种和移苗: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年份7月10日左右出梅雨天,在这以后高温,干旱,暴雨等恶劣天气较多。故应严格掌握在7月下旬播种,每667平方米用种量80克左右。床面用塑料农膜等覆盖物保湿。秋辣椒播种时,气温高发芽快,要经常检查出苗情况,及时揭去农膜以防出现高脚苗。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宜在晴天傍晚或阴天移苗,边移苗边浇定根水注意保持苗床湿润,避免忽干忽湿。在清晨用清水浇苗,以降低温度,避免大水,污水泼浇,保证秧苗适宜生长。播种和移苗后,及时采用小拱棚或搭架覆芦帘或银灰色遮阳网遮荫降温,早晨盖晚上揭,遇雨蘸塑料薄膜,避免暴雨冲砸倒苗或徒长,雨停后及时揭膜。

2.定植

施足基肥:秋辣椒在地面铺设地膜后追肥困难,因而施足基肥尤为重要。基肥应以长效有机肥为主,同时考虑N,P,K三要素的合理配比。最好选择保水、保肥、夜潮土田块种植。前茬早净地、分多次耕耘,结合耕耘分次全层施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猪粪2500~5000千克或饼肥100~200千克,氧化钾8~10千克,复合肥20~30千克,稀人粪尿1500~2000千克。这样辣椒在整个生长期中就不会出现后劲不足,营养不良现象。定植依据壮苗标准,苗龄35天,高17厘米左右,8~10片真叶刚现蕾分杈,叶色深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为害症状等,剔除病苗,杂苗、弱苗,喷杀虫剂与杀菌剂,选择阴天或晴天的下午带药定植。一般竹制或钢管制拱圆型大棚宽4.5~6.0米作两畦。株行距均为35厘米,每667平方米定植约4500株,边栽边浇定植水。浇复水后及时铺设地膜保湿,促进早发秧。

3.定植后管理

此为秋辣椒栽培管理的关键环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求秋辣椒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坐果。10月下旬至11月控制适宜温度促进辣椒果实的生长,12月保温防冻到元旦春节上市。辣椒定植到大棚以后,生长前期白天气温高于30℃,这时棚膜可起遮光降温作用。有条件的最好在棚膜外覆芦帘或银灰色遮阳网遮荫降温,此时大棚应日夜通风。当白天气温稳定28℃以下时,可揭掉大棚外的芦帘或遮阳网,到了11月中旬,第一次寒流来到之前,大棚内要及时搭好小拱棚,其上覆盖农膜。夜间气温5℃时,小拱棚膜上再覆盖草帘。12月份以后,最低气温降到~2℃以下时。可在小棚上先盖一层草帘,然后盖小棚膜,再在上面覆盖草帘。这样既保温,又可防止小棚膜上的水珠滴到辣椒上产生冻害。采用这套保护设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正常年份,秋辣椒可以安全越冬。但在管理上每天都需见光,一般需在上午9时后揭小拱棚上覆盖物,下午3时盖棚。辣椒对施肥量特别是氮肥的反应很敏感。在浇水多。地温高的情况下,如果定植初期吸收过多的氮,就会出现茎叶生长过旺,引起大量落花落蕾,结果期明显推迟。因此,以复合肥水进行浇灌最宜,定植后10~15天和坐果初期各追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7~10千克。11月中旬以前,棚内应保持湿润,以满足植株生长发育之需,切忌大水漫灌和忽干忽湿。11月中旬以后,气温很低,以保持土壤和空气湿度偏低为宜,可有效防止病害和冻害发生,减少植株死亡和烂果。植株调整应注意将门椒以下的腋芽全部摘除,生长势弱的植株,第一,二层花蕾也要及时摘掉,以促进檀株营养生长,确保每株都能多结果增加产量。初霜前后(10月下旬)应摘除嫩梢、无效枝条和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果实生长。秋辣椒由于开花期气温尚高,易引起授粉受精不正常或植株生长势过旺,而造成落花落蕾,可用15~20毫克/千克2,4-D或30~50毫克/千克水溶性防落素保花保果。

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辣椒秋延后栽培主要害虫有蝼蛄、蚜虫、甘蓝夜蛾,茶黄螨等。蝼蛄为害可采用毒饵,90%晶体敌百虫50克溶于0.8千克水中,拌和炒香的麸皮,饼肥或瘪谷1~1.5千克,密封4~5小时。于傍晚撒在苗床边缘或大棚内毒杀,效果很好。烟青虫、甘蓝夜蛾等的防治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或2.5%功夫(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于早晨或傍晚交替喷雾,4~5天喷1次,连续喷3~5次。对茶黄螨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采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成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等于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较好。病害防治:辣椒秋延后栽培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疮痴病以及病毒病等。病害防治可用温汤浸种,将种子在室温下浸3~6小时,然后用55℃水浸种10分钟,冷却后备用。病毒病防治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种子可以用10%磷酸三钠浸20~30分钟,洗净后再播种。另外可分别在分苗、定植前及开花期各喷洒1次0.1%~0.3%硫酸锌与铜铵合剂混匀液。疮痂病防治采用农用链霉素液200~300毫克/千克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猝倒病、炭疽病、疫病和灰霉病防治,采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漫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青韭日光温室育苗及栽培


名称青韭日光温室育苗及栽培

栽培类型 日光温室
蔬菜分类 葱蒜类-韭菜
适宜品种
嘉兴雪韭、791

栽培技术
1.育苗

播种的最佳时期为清明前后。选沙壤土精耕细作,按120厘米宽做平畦。育苗地与温室地面积比为1.5~2∶1。种子精选后用55℃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在15~20℃温度下催芽,露白(7天)后播种。播种前平畦浇足水,水渗下后把霹白的种子均匀撒到畦内。667平方米播量2~3千克(3~4.5克/平方米)。播后覆1.5~2厘米厚过筛细土,5天即可齐苗。抓好苗期管理:齐苗后结合浇水,667平方米追尿素7.5~10千克。6月上旬结合浇水再667平方米追尿素7.5~10千克。促进幼苗迅速生长。以后地面见湿见干,后期少浇水,控制幼苗防止徒长。及时应用化学除草剂:播后2~3天,667平方米用33%除草通100~150毫升或48%地乐胺150~200毫升,对水50~75千克均匀喷洒畦面。出苗后每667平方米可用48%氟乐灵100~150毫升,对水50~75千克喷洒。

2.定植

(1)定植前准备:温室定植前667平方米施优质农家肥15000千克,二铵或复合肥50千克,要求全氮200~300千克,全磷150~200千克。翻匀后按140厘米宽作畦,畦面宽120厘米,埂宽20厘米。韭菜苗挖出后除去老叶,剪去半叶,根系剪留3~4厘米。

(2)定植:定植时期一般在7月上旬,太晚不利于壮根。沿畦一边南北向用开沟器开沟,沟深7~10厘米,一撮8株左右均匀散开7厘米宽,间距3~4厘米,每沟可栽100撮左右(5米长畦)。栽植深度以叶鞘处与地面平为宜。每畦8行,每行间隔8厘米,667平方米保苗50万~60万株。

(3)寒露前的管理:栽后应立即浇缓苗水,以促进幼苗生长。缓苗后待新叶长至5~7厘米高时用过筛并灌过腐熟粪稀的炉渣土覆2~3厘米厚,幼苗长至10厘米高时每隔5~7天浇一水,保持地面湿润。结合浇水于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下旬进行三次重施肥,667平方米施尿素12.5~15千克。

(4)寒露后的管理:此时气候凉爽,叶片生长缓慢,要控水控肥,地面见湿见干。后期因温室蓑培密度大,叶片密集不透风,要经常翻动以防烂叶,严禁此时收割。

(5)扣棚:韭菜在日均温度5~7℃下,经过7~10天的短暂休眠后扣棚,一般在11月上中旬进行。

3.定植后管理

(1)温度管理:韭菜适宜生长温度为12~24℃。因此温室管理中应保持温度白天20~24℃,夜间10~12℃,25℃时立即放风。遇寒流时,可加扣小拱棚,草苫保温。连续阴天时,要打开部分草苫透光。

(2)肥水管理:每刀收割后2~3天新叶高3~4厘米时,结合浇水667平方米追二铵或硝铵10~12.5千克。叶片长至,3~15厘米高时,结合浇水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粪稀500~1000千克,追后注意放风防止氨味熏伤韭叶,出现干尖,收获前7~8天结合浇水667平方米追二铵或硝铵12.5~15千克。生长期间保持地面湿润,禁止使用碳铵或尿素作追肥,以防止干尖。

(3)培土:每刀收过后叶片高5~7厘米时,用过筛的灌过腐热粪稀的疏松炉渣土进行培土,厚度3~4厘米,以软化假茎,提高品质。

4.收获

株高25~30厘米,单株叶片6~7片时为收获适期。扣棚后7~10天(即11月中旬)进行一次清茬。第一刀在冬至到元旦中间收,第二刀在春节前收,第三刀在春节收。

病虫害防治
因温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以灰霉病、霜霉病较多,可用代森锌500倍或杀毒矾800倍液进行防治。另外,在收获前7天用920(2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白糖(1%)+尿素(2%)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洒,既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又能增产。韭菜地易发生根蛆,高峰分别为5月20日,7月20日,9月20日。可有90%敌百虫或50%辛硫磷800~1000倍灌根,效果很好,注意尽量避免药液洒在叶片上。

丝瓜日光温室育苗及栽培要点


名称丝瓜日光温室育苗及栽培要点

栽培类型 日光温室
蔬菜分类 瓜类-丝瓜
适宜品种
柿州黄皮丝瓜、香蕉丝瓜

栽培技术
1.育苗

采用地膜覆盖,适时早栽。丝瓜为喜温耐湿作物,其生长适温为18~24℃,因此,早春移栽要采用地膜覆盖来提高前期保温、保湿、促进生长。当苗有3~4片真叶时要适时移栽,约在1月中、下旬,栽前施足基肥,腐熟有机肥667平方米为7000~10000千克,或施三元复合肥50~75千克,尿素15千克,栽后浇足10%人粪尿液,再行地膜覆盖。

2.定植

移栽密度一般667平方米栽壮苗2200~2400株,一只标准钢筋大棚(30米60米)180平方米,一般移栽苗650~700株,如土壤肥沃、基肥足的可适当提高密度,反之,则适当降低密度。

3.定植后管理

早搭棚,引蔓上架,摘心打脑。丝瓜是茎攀援作物,必须搭棚架引蔓上架,防止丝瓜接触地面而造成烂瓜。在主蔓35~40厘米长时就须扦插小竹引蔓上架,棚架竹可搭成井字架,高2米左右,搭棚后以人工绑缚辅助上架,主蔓当初见幼瓜开花后,及时摘除主蔓生长点和侧枝,要求在幼瓜上部3~4叶以上的顶脑摘除,以换新脑上架,在新脑又产生雌花开花坐果时,再行按以上要求摘除顶端,以此继续进行。当换脑上架进行到棚架顶端时,可及时摘除基部老叶,回蔓70%地面,适当培薄土,并浇薄肥,然后缚蔓上架。

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瓜果膨大。丝瓜是瓜类中性喜潮湿而耐肥的作物,适宜在潮湿肥沃的土壤条件下生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条件下,丝瓜纤维增多且易老化。因此,在丝瓜的生长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肥水管理,在移栽活株后应及时追肥。667平方米施30%人粪尿液1000~1500千克;开始坐瓜时,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以500倍液浇施,促进坐瓜;第三档幼果坐果后,再施入类尿液500~600千克;回蔓后再引蔓上架时,667平方米施薄肥3~4千克尿素,500倍液浇根。及时揭膜,灌水抗旱。

大棚丝瓜平时棚温应控制在20~28℃,如15℃以下,或35℃以上,幼瓜很难坐果。棚温升高到30℃以上时,要及时揭膜(腰膜)通风、换气、降温,采取早揭晚盖,当进入5月下旬后气温逐步升高,进入高温干旱,应及时揭取大棚顶膜,让其自然生长,并且在炎夏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抗旱,保持土壤湿润,促进丝瓜膨大的水分需要,提高丝瓜品质。同时防止土壤干旱引起反盐而根系渍根枯死。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当丝瓜蔓生长到5~6叶期时,可用40%乙烯制水剂1毫升加水3.5~4千克的稀释液喷施或浸脑;当进入生殖生长,雌瓜幼果开花时,可用1.5%2,4-D水剂2.5~3毫升加水50克的稀释液涂抹瓜柄或点花心,达到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4.收获

丝瓜主要是食用嫩瓜的商品。采收过早丝瓜生长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采收过迟、易纤维化,食用品质下降。因此,丝瓜一定要坚持适时采摘,在丝瓜果梗光滑,茸毛减少,果皮有柔软感而无光滑感时采收,时间大致在雌花(幼果)开花后的10~12天,气温较高肥水不足时,要适当提早采收。采收宜在早晨进行。

病虫害防治
丝瓜虫害较多,但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主要虫害有瓜螟、红蜘蛛、瓜蓟等;对白粉病防治可用25%三唑酮乳油(粉锈宁)1000~1500液喷雾;霜霉病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对防治瓜螟主要抓住发生时间,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用20%菊氧合剂乳油2500~3000倍液喷杀,或用20%灭扫净乳油300~3500倍液喷杀,或用21%灭杀毙乳油1500~2000倍液喷杀;防治红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喷杀;防治蓟马可用20%好年冬乳油2000倍液喷杀。

观赏和食用蛇瓜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名称观赏和食用蛇瓜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瓜类-蛇瓜
适宜品种
蛇瓜也称蛇丝瓜、蛇豆、蛇王瓜等,品种依皮色分为灰白色系、绿色系、青黑色系,本院种植的品种初为灰白色,渐渐变老为浅红色,到老时变成橙红色。瓜条细长,瓜身圆筒形或弯曲,瓜先端及基部渐细瘦,形似蛇,故称蛇瓜,是葫芦科栝楼属中的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原产印度、马来西亚,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在西非、美洲热带地区等地也有栽培,中国只有零星栽培。由于其瓜形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普教育基地观光的主栽品种之一。蛇瓜以食用嫩果实为主,嫩叶和嫩茎也可食用,嫩蛇瓜可切片素炒,也可与肉炒或作汤,瓜去皮后有轻微特殊臭味,肉无臭味,煮熟后臭味消失,清香可口,别具风味。蛇瓜性凉,能清热化痰,润肺滑肠,利尿降压,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蛇瓜鲜有病虫害,可成为无公害蔬菜,且蛇瓜耐高温,可在夏季生长,作夏秋季度淡蔬菜,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栽培技术
1.特征特性

蛇瓜茎蔓纤细,长可达5~8米,茎横切面呈五角形,植株分枝能力强,叶片绿色,掌状深裂,裂口较圆,叶面有细茸毛,同株雌雄异花,花瓣白色,5裂或6裂,雌花花托肥大,花单性,雄花多为总状花序,蕾期为青绿色,将开时浅黄绿色,雄花发生早于雌花,一般雌花于主蔓12节位左右开始着生,以后主蔓、侧蔓均能连续着生雌花,但侧蔓结的瓜瓜条小,畸形瓜多。果实长筒形,两端尖细,尾端常弯曲,横径4~6厘米,长40~160厘米,嫩果有细长茸毛、瓜皮灰白色,上有多条绿色条纹,肉白色松软,有淡腥味,单瓜质量300~600克,成熟果皮为橙红色。种子为土褐色,表面粗糙,千粒质量200~250克。蛇瓜喜温、耐湿热,根系发达、侧根多,易生不定根,在15~40℃的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0~35℃。各种类型的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沙质壤土为最佳。生育期180~200天。

2.栽培要点

(1)栽培方式

按搭架方式可分为篱架栽培或平棚栽培,按栽培方式可分为大棚温室栽培或露地栽培。

(2)适时育苗

蛇瓜的适应性比较强,在15℃以上温度即可顺利出苗,超过30℃仍生长良好,所以育苗时间根据栽培方式自由掌握。大棚+地膜+小拱棚可在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露地栽培可用小拱棚+地膜于3月中下旬进行育苗。蛇瓜种皮较厚且硬,一般播前晒种1~2天后,用55℃的热水烫种3分钟,烫种时要不断搅拌,当水温冷却至30%时,捞出种子放入30%左右的清水中浸泡1~2天,期间要擦洗去种皮上的黏液,到种子充分膨胀后捞出,用湿的纱布包裹保湿,放在30℃条件下催芽,当有80%的种子出芽后即可播种。育苗可采用营养钵、穴盘或营养土块育苗。营养土由3年以上没有种过葫芦科作物的园土或水稻土5份、草炭2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份混匀制成,如无草炭可用废菇料或肥沃园土。装钵后浇透水,每钵平放l粒已萌芽的种子,盖细土1厘米厚。苗床一般安排在大棚内,并在苗床上覆盖地膜保湿保温,出苗前温度最好能保持在25~30℃,出苗后揭去地膜。如为露地育苗,要视气温情况加盖小拱棚;如为大棚早熟栽培,前期气温低,可覆盖小拱棚并加盖无纺布保温。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20℃以培育壮苗。当幼苗3叶1心时可定植,定植前7~10天应适当降低温度进行炼苗,苗龄一般为30~45天。

(3)整地定植

蛇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栽培农作物的土壤均可栽培。如进行连片种植,应选择近3年没有种植过葫芦科作物的田块。为使蛇瓜生长良好,获得高产稳产,定植前10天,每667平方米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000千克,钙镁磷肥30千克,NPK三元复合肥30~50千克作基肥,肥料施后翻耕,整细、耙平,作畦宽2米(连沟)。作篱架栽培,每畦种2行,株距80~100厘米,每667平方米定植600~900株;作平棚架栽培,每畦种1行,株距70~100厘米,每667平方米种400株左右。一般在幼苗3叶1心时定植,每穴1株,定植后要及时浇定根水,并且要根据当时气温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温护苗措施。

(4)田间管理

①幼苗期管理 蛇瓜喜温喜光,苗期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养分,其适宜生长温度是13~28℃,在早春连续阴雨低温、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植株容易出现叶色发黄、茎秆纤细、幼苗徒长等症状,所以,缓苗后,要适当控制浇水,宁干勿湿,防止烂秧死苗。苗期白天适宜温度为20~28℃,夜间13~18℃,提高温度可缩短苗龄。白天生长温度适宜,适当降低夜间温度,有利于幼苗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促使雌花形成。定植时挑选壮苗,淘汰病苗、弱苗、畸形苗。

②肥水管理 蛇瓜在适宜温度下生长速度快,整个生育期间对肥料需求量较大,定植缓苗后应追肥1次,可用3%~5%复合肥水溶液浇根,促发新根。在抽蔓至开雌花前,根据植株长势情况,可酌情浇施3%尿素水溶液,使植株生长健壮。第1个瓜坐住后要追施复合肥,每667平方米用25~30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根,以后每采摘2~3次追1次肥,追肥可用稀粪水、腐熟的饼肥或复合肥,看长势情况,适当增减用肥量。配合叶面喷施0.4%~0.5%磷酸二氢钾液。如生长期间出现脱肥现象,则会出现瓜条畸形茸,瓜长不大,影响产量和效益。

蛇瓜株型大,根系发达,耐旱力较强,但在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过于干旱缺水会造成结瓜少,瓜小,畸形瓜多,因此坐瓜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炎热的夏季,应严防植株早衰,一般结合追肥每周浇水1次,防止土壤干旱。

③中耕锄草 及时中耕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搭架前在行间进行1次深中耕,清除杂草,疏通排灌沟。搭架后视土壤及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中耕除草,中耕后要培土,以免根群外露。

④搭棚 蛇瓜抽蔓后要及时搭棚。连栋大棚栽培一般采用篱架栽培,方法是在大栅肩高处按棚方向拉上铁丝,再在铁丝上放下塑料绳,使蔓顺绳缠绕向上生长,其特点是可以密植、产量高。普通栽培一般采用2米高的平棚栽培,其特点是瓜垂直,果形好,观赏性好。零星种植以平棚为好。植株到中后期,挂果量增加,要及时加固棚架。

⑤引蔓整枝 当瓜蔓长超过30厘米时,要及时绑蔓。蛇瓜连续坐果能力强,主侧蔓都能结瓜,但一般主蔓结瓜瓜条大,畸形瓜少,而侧蔓结瓜瓜条小,畸形瓜多,因此,上架前应进行整蔓,摘除侧蔓,只留主蔓。篱架栽培密度高,更应摘除侧蔓。主蔓不能摘心,上架后,侧蔓可根据生长势留1~2个瓜后,再于瓜前留3~4片叶后摘心。盛果期间,若蔓叶茂密,影响通风透光,造成落花落果,须摘除过密的老叶和黄叶、细弱的侧枝、畸形瓜、病瓜,以减少病虫害,延缓植株衰老。整蔓、理果、摘心要在晴天露水干时进行。在留足授粉雄花的前提下,摘除植株基部节位着生的雄花穗、上部雌花节位着生的雄花穗以减少养分损耗,促进雌花生长。早熟栽培,还须人工辅助授粉。

(5)适时采收

从开花到长成商品瓜,随着气温不同,生长时间差异很大。早春气温低,适时采收需要20~25天,到6-7月气温达到30℃以上,只需10~12天即可采收。瓜条采收标准为老嫩适中,一般当花冠枯萎、瓜条不再伸长时即可采摘,这样既不影响品质,又利于提高产量。

病虫害防治
蛇瓜的病虫害发生较少。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霜霉病可用50%甲霜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施防治。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施防治,隔7~10天喷1次,共2~3次。发现枯萎病病株,要及时拔除,并浇石灰水防止病害扩散。虫害主要为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

文章推荐